
「中環大業主」置地公司推出全港首個人工智能(AI)綜合設施管理平台,將超過20個樓宇獨立管理系統數據統一指揮,在能源、空調、清潔等各環節透過數據進行實時健康診斷,將維修模式由被動化為主動。置地公司物業管理部物業營運總經理王志珊指出,平台有效改善租戶可持續發展表現,預計亦為置地在港每年可節省約900萬元開支,將在明年內完全應用在中環12幢商廈。
置地的綜合設施管理平台(IFMCT)由多個獨立系統整合而成,涵蓋樓宇管理系統、AI驅動的暖通空調系統、能源優化、清潔工作、供應商管理、採購及租戶健康監察等服務,有66%工作清單採取自動化處理。置地為此亦專門設立中央控制台,透過「數碼攣生」技術監控,即透過物業內大量感應器,實時4D投射虛擬建築,並配有多項介面分析營運情況。

採「數碼攣生」技術 提升租戶體驗
王志珊明言,該平台是行內真正採用「數碼攣生」技術,「一個掣、一個屏幕可以睇晒物業所有表現,其他企業好多都係做樣畀老闆睇」,優點除了節能、節省成本外,更可提升租戶體驗,「租客投訴之前已經處理咗問題」,對維持出租率亦有幫助。
置地公司技術服務部董事及主管楊漢忠補充,採用IFMCT後,可實時、定點分析數據,更進一步能預測何時出現問題,因此徹底改變物業維修模式,從以往較被動的定期檢查,改為主動式按情況處理。
置地舉例指出,其空氣處理機組的維修工作量於一年內減少16%,維修頻率由每月一次降至每半年一次,加強系統的可靠性及延長資產使用壽命。
這次部署亦配合置地可持續發展目標,楊漢忠表示,當ESG工作實踐至一定程度後,未來有必要依靠科技,才能進一步提升成效。他又稱,該平台亦有助大型租戶改善其可持續發展工作,包括減少「範圍一」及「範圍二」的溫室氣體排放,亦可透過數據分享,助企業編製其ESG報告。

可藉數據分享助編製ESG報告
在商業回報上,王志珊指出,經內部評估該平台可改善營運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更善用租務服務資源等,預計每年可節省約900萬元開支,隨着覆蓋面持續擴展,日後財務成效將更顯著。
楊漢忠就指出,置地早在十多年前已參與數碼化工作,每年均會投放不少資源升級設備,現時平台是多個系統的整合,難以簡單衡量資本開支,但必然長遠帶來回報,他說:「無論改善有形定無形成本,都絕對值得長遠投資落去。」
IFMCT過去率先在歷山大廈試行一年,獲得業界認可,「樓齡49年表現仲好過一座全新大廈」,現時平台已擴展至遮打大廈及交易廣場,並將於明年全部用在旗下12幢中環物業,未來亦計劃在上海項目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