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費升 能源轉型的殘酷代價

美國電力系統正面臨一場「完美風暴」:一面是數字經濟的爆炸性能源需求,一面是老化基礎設施的呻吟。人工智能的「電黑洞」正吞噬電網資源。微軟、谷歌、亞馬遜和Meta四家巨頭2025年計劃投入3640億美元,僅過去一個季度在數據中心項目的投資就超過1000億美元。這些「巨獸」的電力需求遠超預期,今年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預計達600太瓦時(6千億千瓦時),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翻番,可電網的骨架已難以支撐時代重壓。

美國最大電網運營商PJM坦承,當前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內」的供電能力均無法滿足大型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支撐美國電網的8000萬台變壓器平均服役超四十年,本土供應鏈僅能滿足約20%的需求。

擴張的數據中心撞上老化的電網,帳單最終落在普通用戶身上。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美平均電費上漲8%,維珍尼亞州等重災區的漲幅可能高達25%。在俄亥俄州東北部,普通家庭每月電費已因數據中心需求增加上漲了10%-15%。

電價飆升已不是預測,而是千家萬戶正在吞咽的苦果。帳單上數字的攀升速度令人窒息。2025年上半年,美國公用事業公司請求或獲得批准的費率上漲總額達到驚人的290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普通家庭每度電費從1月的0.179美元飆升至6月的0.190美元,半年漲幅約6%,遠超通脹水平。在康涅狄格州和緬因州,電費同比分別暴漲18.4%和36.3%。

令人心寒的是,成本轉嫁存在赤裸裸的不公。數據中心運營商雖承諾承擔自身用電成本,卻在分攤電網升級費用時與公共事業單位激烈博弈。去年四巨頭就因此與美國電力公司對簿公堂,結果就是轉向居民和小企業分攤成本——PJM電網因容量價格上漲增加的130億美元成本,將由6700萬人承擔,導致帳單上漲20%-30%。

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了《通脹削減法案》中的稅收抵免,僅允許2027年底前投產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享受優惠。

新稅制將使那些項目成本增加10%-20%,導致風能和太陽能裝置的進一步減少,並以更高的電價形式轉嫁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產業正經歷斷崖式下跌。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數據顯示,二季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環比下降22%;加州光伏企業SunPower宣布關閉工廠、裁員1800人。

最諷刺意味的是,政策制定者忽視了轉型的時間成本。馬斯克警告「美國將沒有足夠電力運行AI芯片」,政府卻在扼殺建設周期僅18個月的太陽能項目,轉而支持需十年建設的核電站。

電價危機正在重塑美國政治版圖,兩黨能源理念面臨嚴峻考驗。民主黨正承受綠色激進主義的反噬。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擔憂2025年水電費上漲,五分之三感到無能為力,三分之二視其為財務壓力源。62%的年輕選民雖支持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但「綠色理想」撞上「錢包現實」後,這批人的政治忠誠開始動搖。

紐約一家社區電器行的櫥窗\xf9堙A老式電風扇重新成為今夏的暢銷品,不是懷舊,而是應對電費飆升的無奈。政策制定者似乎忘記了,任何能源轉型的核心尺規不是理想純度,而是普通家庭能否在酷暑中安心開空調而不擔心破產。

這場電費危機暴露的不僅是電網物理極限,更是一個國家在能源十字路口的身分迷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普通人的生計不應成為被犧牲的代價。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