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前宣布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予以貼息,兩項政策實施方案昨日(12日)出爐,明確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其中個人消費貸款貼息在一間貸款經辦機構最高不超過3,000元(人民幣,下同),符合條件的服務業經營主體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等。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相關政策將從需求和供給兩端發力,有助於提振國內消費。
消費者獲貼息上限3,000元
據內媒引述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指出,財政貼息往往是消費貸款發放之後,再扣減應貼息的部分,意味每個消費者在一家金融機構進行個人消費貸款後,可獲單筆最高500元的「國補」。按照同一個消費者在同一家金融機構的貼息上限為3,000元計算,若每筆貸款都在5萬元以上,則可最多貼息6筆;若消費貸金額不足5萬元,則將按實際貸款金額的1%進行貼息,累計貼息上限為1,000元。
中金公司銀行分析師林英奇則預計,對消費者而言,貸款貼息政策能夠降低貸款成本,以1個百分點的貼息比例計算,每100億元的財政支出理論上可以撬動1萬億元的消費需求,顯著高於消費補貼的槓桿效應。
企業融資成本可降至2%
至於服務業的經營主體貸款亦可獲國補,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貼息1個百分點疊加低利率環境,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可壓縮至2%左右,顯著優於5%至6%的傳統貸款利率。而單戶最高100萬元貼息額度對中小微企業吸引力強,有望推動其擴大經營或技術升級。
就政策影響而言,短期可快速激活服務業貸款需求,長期通過供給端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但需要關注財政壓力及過度借貸風險,避免企業因低成本融資盲目擴張。
下一步應加強政策協調
此外,個人消費貸貼息方案、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的貼息方案均明確,此次貼息時「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董希渺指出,這將有助於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下一步,應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強化貼息政策與已經出台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政策工具協同,形成疊加效應,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效用,更加有力、有效地促消費、穩就業、擴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