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住沒有電梯的七樓,每天出入上落樓梯就是必然的運動。到後來,住的樓層變成十幾樓甚或五十幾樓,樓梯亦已變成通風狀況不大理想的「後樓梯」,出入行樓梯已不再成為選項。不過,平日搭港鐵,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我還是會選擇行樓梯,將運動融入生活日常;沿著固定的階梯拾級而行,亦可放空一下。
近日,公餘義助的社福機構在10月舉行慈善跑樓梯大賽,在傾談宣傳企劃時,腦子\xf9堛犖簸搰O,在後樓梯跑步競賽到底有甚麼樂趣?
要說跑樓梯的歷史,固然是沿自率先有能力蓋建高樓的地方。現存最早的跑樓梯紀錄,要數1730年一名男子在限時內,上落倫敦大火紀念碑的311級樓梯,最終以2分32秒完成挑戰。內地近年亦積極參與,高樓大廈的跑樓梯比賽,稱為垂直馬拉松。國際間,Towerrunning World Association (TWA)是跑樓梯界最具認受性的組織之一,其認可的賽事,單單在今年頭八個月全球便超過150個,好不熱鬧。賽事由133級樓梯的競賽,至39,700級等同一百公里超級馬拉松都有,恰巧兩者都在德國舉行。
《洛杉磯時報》最近訪問了一名90歲的跑手Tom Kutrosky,他自75歲轉戰跑樓梯,獨愛跑樓梯的速度、高強度和專注度。而且,跑樓梯的賽事許多時都有慈善成分,一邊跑,一邊為善,Kutrosky覺得這著實不錯。
匡智會跑樓梯大賽將於10月18日舉行,寓跑步於慈善,替機構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服務,籌募經費。在剛過去的殘疾人士奧運中奪得蝶泳銀牌的陳睿琳,還特意回到母校,支持活動,為學弟學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