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栢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挑戰越趨嚴峻 電子產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精神健康諮委員會委員葉栢強表示,香港由2019年開始社會出現很多變化,加上新冠疫情,經歷停課及社交距離措施等,在過往幾年市民都面對不同壓力,令這一代成長的小朋友及青少年面對的精神健康壓力及學習挑戰越來越嚴峻,受疫情及家庭功能發生困擾和問題影響,小朋友未能得到家庭、長輩及老師支援,出現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及情緒障礙等明顯增多,建議學校、家庭、社區及專業人士要多些合作,鼓勵小朋友要多做正向社交活動,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及要減少依賴電子產品。

葉栢強今早(10日)在電台節目表示,疫情期間很多小朋友養成了非常嚴重的壞習慣,包括晚睡、缺乏運動、太過依賴上網、使用電子產品成癮等,影響小朋友精神健康。更加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根據港大所作的追蹤性研究,很多家長,特別有年幼小朋友的父母過份使用電子產品,若家長沉迷高科技電子產品,都會影響小朋友的精神健康,出現行為問題及有過度活躍等風險亦大幅增加,原因包括缺乏與小朋友有高質素的互動,沒有一起做運動,甚至會影響小朋友的睡眠。

葉栢強建議學校、家庭、社區及專業人士要多些合作,鼓勵小朋友要多做正向社交活動。資料圖片
葉栢強建議學校、家庭、社區及專業人士要多些合作,鼓勵小朋友要多做正向社交活動。資料圖片

 

葉栢強認為家長要以身作則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及上網。資料圖片
葉栢強認為家長要以身作則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及上網。資料圖片

 

太過依賴上網、使用電子產品成癮也是其中一個影響小朋友精神健康的主要問題。資料圖片
太過依賴上網、使用電子產品成癮也是其中一個影響小朋友精神健康的主要問題。資料圖片

 

陳仲謀指若太沉迷及依賴電子產品,就會出現很大問題。資料圖片
陳仲謀指若太沉迷及依賴電子產品,就會出現很大問題。資料圖片

 

陳仲謀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提倡8項精神疫苗。資料圖片
陳仲謀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提倡8項精神疫苗。資料圖片

 

家長應以身作則多與子女互動

葉栢強認為家長應以身作則,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小朋友多做運動、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亦要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等。

他又指,現在進入高科技、人工智能年代,近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小朋友,特別是基層的小朋友開啟了一條很新的出路,透過人工智能網上平台學到的知識更多,但若用得不恰當,甚至上網成癮、獲得錯誤或偏頗的資訊,會令小朋友的成長、社交,特別是精神健康遇到很大的挑戰。他形容,網上世界的沉溺是其中一個令人最擔心的情況。

他續稱,學校平台非常重要,教師責任固然關鍵,可發揮循循善誘作用,但也不要將責任過分放在老師身上。他指學校應與家長合作,鼓勵家長與子女養成有高質的親子互動,及要有健康睡眠的習慣。

生活習慣不健康會影響增加患抑鬱症

葉栢強稱,根據醫學觀察,很多長期病患,特別是老人家或者可能本身體狀態比較差的成年人,他們自殺的風險或有抑鬱症的機會都較高,除了生活習慣不健康,很多時候飲食習慣失調,都會增加患抑鬱症機會。

陳仲謀:家長角色很重要「上樑不正下樑歪」

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表示,精神健康問題涉及很多外在因素,包括單親家庭、家庭、讀書、感情、退休及家庭移民等,令精神科醫生難以控制。政府在2011年委託兩間本地大學普查發現,有13.3%的市民出現一般精神障礙( Mind Complementary Disorders),即約莫6至7人,就有一人有焦慮症或者抑鬱症,但相信若現時再做研究,數字一定更高。他認為人類越文明進步,精神病就會越多,估計其中涉及社會變得複雜,「𠵱家太多嘢諗」,資訊爆炸所致。

陳仲謀認為預防勝於治療,他提倡8項「精神疫苗」,包括: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睡眠11.7早睡早起、生活不用急,家庭要和洽、手機適量用。

他指手機很有用,提供很多資料,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太沉迷及依賴,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另外,家長的角色亦很重要,「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成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有不足,難以要求下一代狀況好。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