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週四下令推出新政策,要求各大學提交資料,以證明在招生過程中未考慮種族因素。
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大學招生不得再採用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但表示如果申請人在入學作文中主動提及種族如何影響其人生經歷,學校仍可考慮這些內容。
然而,特朗普指控大學藉由個人陳述與其他替代方式間接考慮種族,保守派人士認為這構成違法歧視。
《美聯社》報道,種族在招生中所扮演的角色,長期是特朗普政府與部分全美最具聲望大學對抗的焦點。共和黨人普遍認為這些學府是自由派大本營。
此次新政策與政府近期與布朗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達成的和解協議部分內容相似,條款中要求這些學校提供有關申請人、錄取學生與在校學生的種族、平均成績(GPA)及標準化考試成績等資料。這些大學也同意接受政府審計,並公開招生數據。
保守派主張,儘管有最高法院的裁決,大學仍在實際操作中持續考慮種族。
特朗普簽署的備忘錄指出:「資料持續缺乏,加上廣泛使用『多元聲明』及其他明示或隱性的種族替代指標,令人擔憂種族是否實際仍被納入招生考量。」
該備忘錄指示教育部長麥馬洪(Linda McMahon)要求各大學回報更多數據,以提升招生過程的透明度。教育部表示,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將收集包括申請人、錄取生及在校生的種族與性別等新資料。
根據備忘錄,若學校未能及時提交完整且準確的資料,麥馬洪可依據《1965年高等教育法》第四章採取行動,該法規定了接受聯邦學生資助的大學所必須遵守的條件。
部分學校多元化程度出現變化
最高法院裁決後第一年公布的招生數據顯示,各校多元化程度變化不一,缺乏明顯的整體趨勢。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與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新生班級中非裔學生比例大幅下降;但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維吉尼亞大學等其他精英學府,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不到一個百分點。
部分學校為更全面了解申請人背景,在招生程序中加入更多作文或個人陳述,這也是最高法院裁決中所建議的做法。
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於2023年代表保守派多數意見指出:「沒有任何規定禁止大學考慮申請人談論種族對其生活的影響,只要這段討論具體關聯到申請人的人格特質或其可為大學帶來的獨特能力。」
作為替代平權行動的方式,許多大學多年來嘗試各種策略,以達成其所稱對校園至關重要的多元化目標。
不少學校提高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優先錄取比例,也有的開始錄取來自州內各社區表現最優秀的學生。
在最高法院裁決之前,全美已有九個州禁止平權行動,最早是加州於1996年通過。當年加州大學系統的柏克萊與洛杉磯分校(UCLA)兩校,在禁令實施後短短兩年內,非裔與拉丁裔學生註冊人數減半。該系統其後投入逾5億美元推動針對低收入與第一代大學生的支持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