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假冒身份罪案越來越普遍,國土安全部調查科5日發出警告,提醒民眾注意防範,也提醒金融機構一些識別身份詐騙的方法。
假冒身份詐騙(Synthetic Identity Fraud)在全美迅速蔓延,據估計已造成高達300億至350億美元的損失。國土安全部調查科(HSI)在警示中說,假冒身份詐騙指的是詐騙者利用部分真實個人資訊(如社會安全號碼)與虛構資料(如虛構姓名或地址)混合組合,製造出不存在的人物或企業,以進行金融詐騙、獲取貸款、信用卡等金融利益。與傳統身份盜竊不同,這類詐騙的受害人不易察覺,往往無明確受害者,使得此類詐騙更難被偵測或防堵。
國安部指出,詐騙者經常透過網路詐騙、資料外洩,或在暗網上購買個資,尤其偏好利用未成年人、在押人士或已故者的個資,因這些人的信用活動較少,較不易被察覺。一旦建立假冒身份,詐騙者會開設社群賬號、登記水電服務、製作假證件,甚至申請信用帳戶,逐步建立信用歷史,進一步擴大詐騙規模。
這些虛構身份可用於金融、政府與醫療等行業進行詐騙,甚至可能用來購買非法物品、洗錢,或進行更嚴重的犯罪活動。科技發展也加劇該類詐騙的規模與速度。國安部指出,人工智能可用來生成擬真的照片、聲音等身份要素,而自動化工具亦能大規模測試遭竊的個資並申請新帳戶,進一步推動詐騙行為。
對金融機構而言,辨識假冒身份的關鍵在於分析個資是否來自多個來源、是否彼此矛盾,並觀察客戶資料與交易模式之間的異常。金融機構應運用機器學習(ML)、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交叉比對信用歷史、數位足跡與公開紀錄,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此外,建立跨機構資訊共享機制也至關重要,例如與支付行業、信用評分機構、執法部門合作,交換可疑帳戶資料與詐騙行為模式。
國安部也建議,民眾應定期查閱信用報告與信用分數,留意是否出現陌生賬戶或可疑交易。如有異常,應立即聯繫銀行或信用評等機構。民眾亦可免費凍結信用報告,以防止他人利用個資開設賬戶。針對未成年子女,監護人亦可透過郵寄表格與相關文件至信用評等機構凍結其信用,以防詐騙者利用其資料建立虛假身份。
如認為自己已成為假冒身份或傳統身份盜竊的受害者,應儘快向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舉報,方式包括訪問 IdentityTheft.gov 或撥打專線 1-877-438-4338。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國安部發出的新型假冒身份罪案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