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加州大學(UCSF)醫療系統的中文醫療口譯員指出,長期人手不足正影響華人病患的醫療體驗與安全。據稱,UCSF是灣區主要的轉介與專科治療中心,每日有大量華語病人求診,但現場翻譯愈來愈難申請,病人多被迫依賴視訊翻譯,導致溝通錯誤與不信任增加。
資深口譯員吳蔚君表示,疫情前中文組人手最多達五人,並有臨時翻譯支援,但疫情期間全面改為視訊後,人手未恢復。目前全院有六名中文口譯員,看似增加,缺需同時覆蓋Parnassus、Mission Bay與Mount Zion三個院區及多種語言,包括台山話、客家話及越南語。人手與需求之間的落差,使現場服務長期不足,患者多被迫依賴視訊口譯。
另一位華裔口譯員Karman Chan指出,疫情後醫院政策傾向視訊翻譯,新進醫師與病人往往不知道可以要求現場服務,造成惡性循環——需求下降、人力不補,現場口譯愈來愈少。
口譯員強調,視訊翻譯雖方便,但譯者常不熟悉三藩市灣區的地名、文化與醫療流程,容易造成誤解。「許多華人病患不好意思糾正翻譯,聽不懂也點頭說懂了,後來才發現病情理解錯誤,」吳蔚君說。
她認為現場口譯可觀察病人表情、即時協助安排檢查與決策,「對病人比較安心,也更有人情味。」
六名口譯要覆蓋三院區,無法隨叫隨到,導致部分醫師乾脆不再要求現場翻譯。吳蔚君坦言:「我們很想讓更多醫師知道我們存在,也願意幫忙,但人手不夠時根本無法同時趕赴多個地點。」口譯員們也擔心,若不改善現況,現場翻譯恐被邊緣化甚至消失。
「很多新移民因語言恐懼不敢來大醫院,結果錯過專科治療機會,」吳蔚君說。
口譯員們提出三點主要訴求:其一,希望醫院增聘人手,至少在三個院區各配置足夠的中文口譯,以避免現有人力無法應付需求;其二,要求醫院及醫師在與患者溝通時主動告知有現場口譯服務,讓患者能自行選擇,而非默認使用視訊翻譯;其三,加強向華人社區宣傳醫院的語言服務,讓不諳英語的患者知道即使前往大型教學醫院就診,也能獲得可靠的協助。
工會強調,語言服務不足不僅損害華人社區對醫療體系的信任,也可能違反聯邦《民權法》第六章及大學自身的多元平等承諾。
工會UPTE指出,UCSF及整個加大系統面臨長期人手空缺危機。院方未公開具體缺額數字,也未說明因空缺節省了多少經費,導致招聘與留任陷入困境,剩餘員工需承擔沉重工作量。本報記者彭詩喬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