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高鐵項目可能被擱置的危機,加州高鐵局局長喬德里(Ian Choudri)提出一項潛在拯救方案:爭取州府每年撥款10億元,並以此吸引私人資金合作,為這項歷時近30年的計劃帶來轉機。
自1996年提出構想以來,加州高鐵計劃一直受困於預算超支、施工延誤及政治角力。最初承諾提供三藩市至洛杉磯三小時車程,如今連中段默賽(Merced)至貝克斯菲(Bakersfield)171英里路段也難以完成。上月,特朗普政府更揚言收回40億元聯邦撥款,使項目雪上加霜。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喬德里去年8月上任高鐵局局長,他未被工程挑戰與外界批評所動搖,反而積極推動「公私合營」模式。他在三藩市出席美國公共交通協會(APTA)會議時表示:「我們正尋求州級承諾,好讓私募夥伴願意參與其中。」他當天與三位來自全球基建企業的高層同場出席論壇,既是公營機構代表,也擔任項目推銷員角色。
Plenary Americas副總裁古沙(Sia Kusha)說:「長距離交通走廊具有多種商業化潛力。」Plenary過去曾參與地鐵、醫院、快速公路與默賽加州大學擴建項目,惟他未具體說明高鐵的商業模式。不過與會者普遍提到票務收入、車站地產開發,以及隧道收費等均為潛在盈利方式。
喬德里提出的資金來源,是每年來自加州碳交易計劃的10億元撥款。該基金來自向污染企業出售的碳排放額度,用以支持公共交通、電動車與其他清潔能源項目。若能獲得穩定撥款,高鐵局將嘗試吸引私資補足其餘預算,為項目注入可持續動力。
前高鐵局主席李察(Dan Richard)說:「加州可仿效日本模式,先完成中段吸引乘客,再將營運權標售予私營企業。」他指出,日本自1964年起由政府建設高鐵,至1980年後才逐步民營化。他補充說:「選民在2008年通過高鐵公債時,就是以聯邦、州政府與私人資金三方共擔為前提。」
不過,也有人表示懷疑。加州鐵路基金會會長杜馬克(Richard Tolmach)說:「我曾於2010年主導類似引資嘗試,但最後因州府拒絕讓出設計權與決策權而失敗。每年10億元只會讓項目原地踏步,鋪一段軌又停一段,始終無法通車。」
此外,高鐵能否穩定取得氣候基金撥款仍是未知數。雖然州長紐森支持計劃,但其他交通機構與民間團體也希望分享該筆資金。加州公共交通協會執行長皮門特爾(Michael Pimentel)表示:「不應將資金過度傾斜至高鐵,其他交通系統同樣有預算困難。」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