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峰會巴西召開 習近平缺席

金磚國家週日譴責美國提高關稅和對伊朗的襲擊,但未點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該組織的聲明也針對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行動,但並未對其成員國俄羅斯提出批評,並且僅一次提及飽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

為期兩天的峰會因金磚國家中兩位最具影響力的成員國缺席而顯得格外突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首次缺席金磚國家高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京透過視訊會議發表了講話,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遭到國際社會的逮捕令,他目前基本上避免出國旅行。

金磚國家在聲明中間接抨擊了美國,對美國提高關稅表示「嚴重關切」 ,稱其「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金磚國家也

表示,這些限制措施「有可能減少全球貿易,擾亂全球供應鏈,並帶來不確定性」。

特朗普週日晚些時候在其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文稱,任何與他所謂的「金磚國家反美政策」保持一致的國家都將被加徵 10% 的關稅。

主持此次峰會的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批評了北約到2035年將軍費開支每年增加GDP的5%的決定。這種觀點後來在該組織的宣言中得到了呼應。

盧拉在周一繼續舉行的峰會開幕式上表示:「投資戰爭總是比投資和平更容易。」

。美聯社

伊朗出席

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原本計劃在 6 月伊朗遭受襲擊之前出席此次峰會,他派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奇出席了在裡約舉行的會議。

該組織的聲明批評了針對伊朗的襲擊,但沒有提到實施襲擊的兩個國家美國和以色列。

阿拉格奇在演講中告訴各國領導人,他已敦促聯合國所有成員國對以色列進行強烈譴責。他也表示,以色列和美國應該為侵犯人權的行為負責。伊朗外交部長表示,戰爭的後果「不會只限於」一個國家。

阿拉格奇說:「整個地區及其他地區都將遭到破壞。」

金磚國家領導人對加薩人道主義局勢表示「嚴重關切」,呼籲釋放所有人質、重返談判桌,並重申對兩國解決方案的承諾。

隨後,伊朗總統阿拉格奇在即時通訊應用 Telegram 上發表另一份聲明稱,伊朗政府已在一份聲明中表達了對兩國解決方案的保留意見,並稱該方案不會奏效,「就像過去一樣」。

此外,俄羅斯外交部在 Telegram 上發表另一份聲明,點名美國和以色列,並譴責針對伊朗的「無端軍事打擊」。


。美聯社

俄羅斯倖免於難

該組織長達 31 頁的聲明中僅一次提到烏克蘭,同時「最強烈地」譴責烏克蘭最近對俄羅斯的襲擊。

該組織表示:「我們回顧我們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等相關論壇上表達的有關烏克蘭衝突的國家立場。」

巴拉那天主教大學國際商務和地緣政治學教授若昂·阿爾弗雷多·尼格雷表示,此次峰會本可以為這個不穩定的世界提供另一種選擇,但卻沒有這樣做。

「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的退出,以及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等國代表權的不確定性,都證實了金磚國家難以成為具有凝聚力的全球領導極,」尼格雷說。 “此刻需要高層的溝通,但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分散。”

避免特朗普的關稅

儘管盧拉週日呼籲改革西方主導的全球機構,但巴西的目標是避免成為提高關稅的目標。

特朗普威脅稱,如果歐盟採取任何削弱美元的行動,將對其徵收100%的關稅。去年,在俄羅斯喀山主辦的峰會上,克里姆林宮尋求開發替代美國主導的支付系統的方案,以使其能夠規避西方國家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實施的製裁。

裡約熱內盧聯邦農村大學教授安娜·加西亞表示,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巴西決定在峰會上重點關注爭議較小的議題,例如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以及全球健康等。

加西亞表示:「巴西希望盡可能減少損失,並避免引起特朗普政府的注意,以防止對巴西經濟造成任何風險。」


。美聯社

“新興國家的最佳機會”

金磚國家最初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創立,但去年該組織擴大至包括印尼、伊朗、埃及、衣索比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除了新成員國外,歐盟還有 10 個戰略夥伴國家,這個類別是在去年峰會上創建的,包括白俄羅斯、古巴和越南。

快速擴張使得巴西將內部管理問題(正式名稱為機構發展)提上議程,以便更好地整合新成員國並增強內部凝聚力。

聖保羅大學金磚國家研究小組研究員布魯斯·沙伊德爾表示,儘管有明顯缺席跡象,但此次峰會對與會各方來說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特朗普關稅戰引發不穩定的背景下。

沙伊德爾表示:「此次峰會為新興國家提供了最佳的應對機會,有助於尋求替代方案並實現經濟夥伴關係多元化。」

週日早些時候,一個支持以色列的非營利組織在伊帕內瑪海灘放置了數十面彩虹旗,以抗議伊朗針對LGBT+群體的政策。週六,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抗議巴西在亞馬遜河口附近進行海上石油鑽探的計畫。

對盧拉來說,這場峰會是他擺脫國內困境的一個好機會,此前他的支持率有所下降,而且與國會之間存在衝突。

這次會議也是在11月亞馬遜城市貝倫舉行的COP30氣候談判之前推動氣候談判和保護環境承諾的機會。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