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詐騙聯盟(教育)今(5日)在香港警察學院舉行成立一周年典禮暨座談會,發表針對青少年的「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結果,並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以有關數據為基礎,探討如何推動青少年防騙教育的跨界別合作。







反詐騙聯盟(教育)主席劉慧慧博士在典禮致辭時表示,聯盟的成立源於反詐騙教育必須奠基於「詐騙風險管理」的核心理念。聯盟不僅是宣導防騙,更系統性地識別風險、分析脆弱環節、預測趨勢,並設計針對性的干預策略,致力打造一個具備「識騙、防騙、抗騙」能力的教育生態圈。
她認為「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結果反映教育界在防騙支援方面仍有巨大空間,聯盟將積極聯繫跨界別機構,探索進一步合作方向,以加強青少年防騙教育及支援。
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黃友嘉博士在典禮致辭時表示,是次活動對幫助年青人提高防範意識及警覺性非常重要。作為教育界的一份子,他認為反詐騙教育是整體教育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育的基礎,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明辨是非、分辨真偽。
活動上,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榮譽教授林國輝代表研究團隊發表「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結果。調查於 2025 年 3 月至 5 月期間推行,涵蓋小學四年級至研究生,共收集了約 10,000 份有效問卷,為全球首個同類型的大型地區性研究。
主要研究發現包括:
一) 騙案報案率偏低,受訪者之中,50.9%未曾向人透露,26.4%曾向家人透露,12.9% 向當局報案,僅 5.7%向學校求助;
二) 青少年在面對常見詐騙時,對資訊的信任程度及決策的急促性與受騙風險有高度關聯;而在涉及金錢損失的詐騙中,風險承擔傾向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 教育程度越高,受騙風險亦隨之上升。
調查亦發現 33.1%的受害者曾多次受騙,當中以男性、小學生及對資訊過度信任者為高危群體,最年幼的裸聊勒索受害者只有九歲,反映過往受騙經驗未能有效建立「自然免疫力」,社會需加強公眾教育以提升防騙意識。
就「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結果,聯盟舉行主題為「數據驅動的反詐騙生態系統:
連結教育、政策與執法的跨界對話」的座談會,探討如何將相關的研究結果轉化為具體的風險緩解措施。
一)教育介入策略:設計針對性的防騙課程與校園活動;
二)政策制定參考:以調查結果作為制定青少年網絡安全與防騙政策的依據;及
三)執法與支援機制:優化舉報與及早介入機制及改善支援系統,以減低青少年受騙風險及提升受害後的求助率與復原力。
座談會由劉慧慧博士主持,參與嘉賓包括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博士、警務處副處長(行動)葉雲龍、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及副數字政策專員(數字基建)張宜偉。
警務處副處長(行動)葉雲龍致謝辭時特別感謝劉慧慧博士及其團隊。他指,「詐騙易感性評估」由反詐騙聯盟(教育)聯同多間大學的教授團隊、教育界團隊及警隊共同合作完成,展現了教育界與學術界在防騙工作上的高度承擔與專業精神。
他期望未來反詐騙聯盟(教育)繼續與各界攜手合作,推動防騙教育、加強通報機制、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識騙及防騙的能力,以建立一個更安全的社會。
是次活動共約有 200 位來自教育界、政策制定部門、執法機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領袖與夥伴,以及家長和學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