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家曹寶安再掀熱潮

紐約的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家曹寳安早年間曾經以在地鐵拉琴大戰劫匪、創辦寶安樂團而聞名。即使如此他未曾想到,如今在進入古稀之年後,他之前所發明的一款軟弓胡琴突然爆紅,給他的藝術生涯帶來了又一個高潮。去年起,曹寶安開始應各種機構之邀,回中國講學、演出,他對曾經一度失傳的軟弓胡琴的嫻熟掌控,以及用其演奏出的獨特樂曲,給他在線上線下帶來眾多粉絲。

曹寶安出身於梨圜世家,自幼隨父學習胡琴及吹打樂器、在戲班長大深受戲曲和國樂藝術的熏陶。十三歲考入於中國天津音樂學院,主修二胡,師從於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趙硯臣、吉桂珍二位先生並先後得到中國胡琴大師陳振鐸、劉明源、吳炳璋等多位名師的精心指教。曾任中國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主奏樂師、獨奏演員兼藝術指導。精通二胡、高胡、板胡、京胡、及吹打樂等十五種樂器之多。

1994年移居美國、曾先後在卡內基音樂廰、林肯中心等地展露音樂才藝,也曾在地鐵中演奏,La MaMa劇院創始人Ellen Stewart曾評價他爲當今最傑出的「器樂王子」、「音樂奇才」。1999年,他在紐約創瓣了寳安文化藝術中心,參加各種演出。而曹寶安有一次在地鐵站拉琴時遇上劫匪,赤手空拳將劫匪制服的經歷被華文媒體報道後更使他名聲大噪。如今已經70多歲的曹寶安仍然在繼續演出,也會為老人中心教課和演奏。但很少有人知道,1980年代他曾經重製了早已失傳的軟弓京胡,並成為中國當代演奏軟弓第一人。

軟弓京胡又名「二股子」,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拉弦樂器、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曾流行於中國山東、河南、安徽、河北一帶。它各部件的質料、規格及整體結構與京胡基本相同、只因弓軟毛松、弓桿不拉緊馬尾而稱為軟弓京胡。演奏主要靠右手弓法技巧,弓毛(馬尾)纏繞在右手的小指或無名指上、推弓時以弓桿作為支點、利用手掌向前推弓形成對琴弦的壓力、借以弓桿的自然彈性使琴弦發出相似嗩吶吹的花舌那樣的「嘟嚕」聲,能模仿禽鳥蟲鳴的聲音,成為軟弓京胡的一大絕技。

但20世紀60年後軟弓京胡基本失傳。1987年曹寳安根據典籍記載以及幼年時父親講過的「嘟嚕胡」的特色,搜索各種文獻資料,自己推想、畫圖、設計,在天津民族樂器廠胡琴制作師的幫助下百般試奏,最終將軟弓京胡挖掘出世並研制改革出新的演奏技法,當時中國國內媒體對此亦有報道。但很快曹寶安就來到了美國,剛開始生活艱難居無定所,一次搬家時,不慎將軟弓折斷,又無法馬上回中國去修理,這項獨特的演奏技能就被他放在了一邊。

近年來中國國內掀起對傳統藝術的追捧熱潮,曹寳安在中國的老師同學不斷有人詢問他軟弓京胡的演奏情況。他就錄製了自己演奏的錄像放在網上,沒想到吸引了眾多粉絲。去年,他受到國內機構的邀請,在上海音樂學院等院校就軟弓京胡舉行講座。今年秋季,他將再次應邀回中國講學和演出。曹寶安說,現在中國學琴的年輕人們很注重技巧,但一些傳統的技法卻逐漸被人忘卻。「我不求別的,只想把這個傳下去,讓軟弓京胡後繼有人。」曹寶安說。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曹寶安和他重現的失傳樂器軟弓京胡。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