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余非:西方軟實力「軟」了?東升西降?看康城Cannes影展加沙紀錄片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年5月26日
余非:西方軟實力「軟」了?東升西降?看康城Cannes影展加沙紀錄片

今集節目談加沙戰爭。分別談兩方面的事。一方面交代傳統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歐,對以色列的不滿 開始變得強烈。另一方面,會帶大家看看西方世界的法國康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有一些發現跟大家分享。

以下先說加沙當前非常嚴峻的饑荒問題。相信不少人也看過加沙兒童及嬰兒瘦骨嶙峋的視頻。在西方媒體和民間不斷揭露下,加沙的人道危機和饑荒,在5月份被高度關注。5月2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以色列不可以阻礙人道物資分發。5月24日,沙特、埃及、約旦和法國外長舉行會談,討論加沙的人道危機,以及即將舉行的巴以兩國解決方案會議。而5月21至22日歐洲議會開會時,斯洛文尼亞的總統穆薩爾公開表示:歐盟不可以對加沙的種族滅絕保持沉默。同樣是5月22日,歐盟前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以色列在加沙投下的炸彈有一半是歐洲製造的。他批評歐盟對巴以衝突和俄烏衝突持「雙標」立場,破壞歐盟的公信力。

上述全都是5月中、下旬的時事新聞。不滿以色列的程度已至此!並不常見。我認為往後極可能發生某些意義深遠的政治變化。西歐社會對巴勒斯坦予以同情的政治力量形成傾向性,印象中1980、1990年代曾經出現。在聲援巴人的政治氣氛下,1988年巴解發表《巴勒斯坦獨立宣言》後,巴勒斯坦國算是已經成立;往後二十多年,長期保持有百多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地位。1994年更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只是,因為以色列和美國阻撓,巴勒斯坦一直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令其國家主權地位不完整。之後,因為巴勒斯坦內部分裂,自行弱化,令巴勒斯坦問題在國際舞台被邊緣化。發展至近期,尤其是內塔尼亞胡主政期間,以色列不斷殺人掠地也未引起國際關注。

而打了一年半的加沙戰爭,因為以色列的不人道和種族滅絕,令巴人的處境從新成為國際焦點。而這種政治取態上的轉變,我認為變化的動力很大部份來自西歐的軟實力,就是民間力量的關注和推動。節目下半、以下,介紹一部加沙紀錄片,從中檢視西歐社會的軟實力。

相信不少人也知道,新近舉行的康城影展有一部以25歲巴勒斯坦女攝影記者為個案的紀錄片。該片引來高度關注。今屆康城影展於5月13至24日舉行,跟上文談及的時事新聞同期。政治層面的訊息,加上法國康城影展,就會更加感受當前西歐對加沙戰爭的取態。回頭說那部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內的女記者在電影首映前大半個月、4月16日死於以色列空襲,於5月中在康城首映結束後,導演法爾西(Sepideh Farsi)拿著女記者哈蘇納的照片,請現場觀眾一齊起立鼓掌,向已死的哈蘇納致敬。大家可以想像當時現場的氣氛,以及控訴力度有多強!而現場看首映的,包括電影及藝術界的重要人物。上述的紀錄片新聞讀後立即浮現兩個問題。第一,導演是哪國人?第二,康城影展為何有機會讓這部紀錄片首映?以下是答案。

導演法爾西女士是伊朗人(附好的照片)。法爾西有拍紀錄片的經驗,2023年10月加沙戰爭開打後她便想進入加沙。但是以色列禁止外國媒體進入,尤其她是伊朗人。2024年開始,法爾西認識了女攝影記者哈蘇納,在往後的200多天,法爾西用視像通話跟哈蘇納保持聯絡和對話。這些對話被法爾西製作成紀錄片,片名《將靈魂放在手上行走》(Put Your Soul on Your Hand and Walk,暫譯)。當中「行走」是「走下去」、「走到尾」的意思。25歲的哈蘇納是加沙人,她拿著拍攝工具持續記錄了以軍空襲,乃至加沙人和她的家遭轟炸的情況。同時被哈蘇納紀錄下來的,包括她11名家人的死亡。哈蘇納生前在社交媒體發帖文表示:「如果我要死,我想死得轟轟烈烈。我不願只是突發新聞或團體中的數字,我希望自己的死亡能讓全世界聽見,留下隨時間過去仍然存續的影響,以及無法被時間或地點埋葬的永恆影像。」她那令人聽之悽然的心願,透過法爾西得以達成。

上面談了電影和導演,以下談這部紀錄片因何有機會在康城影展首映。

法國的康城影展在主流娛樂大片那個頒獎和放映系統之外,同時存在幾個平行單元,例如國際影評人及導演專屬的影片放映活動,以及一個小型的叫《酸》(Acid)的影展單元。《酸》影展是康城影展活動的其中一部份,已舉辦了三十多年。《酸》影展是個沒有獎項頒發的競選項目,任何非商業娛樂片、另類電影都可以報名參加。《酸》有評審機制,被挑選入圍的小眾影片,可以安排在康城影展、一個眾星雲集的盛事內首映。

會去《酸》報名的電影,都是官方或權威機制不會加持,拍得比較大膽、奇特,或題材冷門的作品;也同時,是未有大發行商認頭的電影。《酸》的設立,與國際影評人和導演單元一樣,用意是對康城影展娛樂片種的平衡,這些,就是西歐式的軟實力之所在。就是在一個極度商業化,以及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為主的娛樂圈盛事內,也是在財雄勢大之下,會為小眾,甚至衝擊主流政治的藝術創作留一片空間。所以康城影展,是庸俗的大小明星去混的地方,也是大西方主義用獎項去鼓勵各國導演反自己政府的地方——今年的金棕櫚獎便授予反伊朗現政權的一名該國導演。總之,那是屬於大小明星,同時也是藝術家、藝評人、藝術界知識份子雲集的一個盛會。回頭說2025 年的《酸》影展,總其有650 多部電影報名。在15 位電影製片人花幾個月時間的努力下,從650部電影中挑選了9部作品入圍。當中有故事片、有紀錄片,包括伊朗女導演法爾西製作的哈蘇納個案紀錄片。其他入圍的有哥倫比亞、阿根庭、葡萄牙導演的作品。

《酸》影展令一些非主流製作可以面向世界。就像法爾西的紀錄片,因為首映前知道女記者哈蘇納被以軍炸死,因而首映時多個放映廳都座無虛席。首映當天,康城影展社群還聚集一堂,悼念哈蘇納。而看過法爾西的紀錄片之後,有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在社交平台X呼籲,向哈蘇納及其巴勒斯坦記者同僚致敬,「他們獻出自己的生命以見證大屠殺」。

而未必直接跟這部紀錄有關,只知道在康城影展期間,350位電影界人士發表公開信,分別刊登於法國和美國的雜誌,譴責加沙發生「種族滅絕」。聯署公開信的包括美國荷里活明星,例如李察基爾(Richard Gere)等等。信中指出,「在加沙發生種族滅絕之際,我們不能保持沉默」。

回想節目上半數列的西歐政治取態上的變化,以及下半談康城影展內的《酸》影展,只要將二者加起來,或可感受西歐政治層面的變化,背後的推動力量如何形成——我認為民間一套價值觀和軟實力,推動了政治層面的變化。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最近流行東升西降這個詞,我認為可以分不同層次去理解。開個玩笑,在股票層面可能真的存在東升西降的走勢。因為特朗普大概也樂意美股在他任內先跌後升,讓美股彷彿是由他一手扶起來。言歸正傳,我也認為東升西降是存在的,在工業生產、甚至科技層面,確是存在某部份的東升西降。這是可喜的。然而,針對軟實力而言,卻另有一些發現。

就用長期跟進的加沙戰爭為例。在跟進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此次西歐社會民間的人道訴求聲音很強烈!尤其是開戰初期,我看過一則英國醫護人士為加沙發聲的視頻——視頻令我非常感動。是一群英國醫生和護士在倫敦街頭舉行集會,讀出加沙醫院院長的求救訊息。當時一位女醫護人士邊讀邊哽咽,泣不成聲,要由另一位男醫護人士接力唸下去。而當前康城的《酸》電影榜,伊朗導演拍攝加沙記者的紀錄片入圍,放映完了更加為死去的記者鼓掌政敬……。凡此種種,可以想像當時現場的文化氣息和感染力有多強。這些,就是我所理解的軟實力。軟實力來自民間,是官方和權力系統以外的力量,也是內化至普通人生活中的一種文化氛圍。

而請注意,以下絕不是苛責,只是中肯地,從對比中有所悟。以經濟收入而言,中國已經存在中產階級;更加存富裕的有閒階級——即是有機會多讀幾個學位、甚至平日經常出國那種階層。然而,針對加沙戰爭而言,我沒有看見中國的中產階級作出類似西歐中產階層所做的事——就是對加沙那份關懷同情,甚至化為民間的聲援行動。這是我讀倫敦醫護人員那則訊息時突然的覺察。

最後想指出,西歐和美國的政治宣傳、那些甚麼政治上的普世價值,確是已經破產,已佔據不了道德高地。然而,屬於西方世界民間的價值觀和行動、那些軟實力,仍然很有韌力。近年因為時評視頻大行其道,令我們多談、多知道西歐政客的墮落。這些確是事實。可是,要注意的是西歐、歐美的民間軟實力是另一回事。就像本集節目細談了的康城影展內的《酸》影展單元。在這些方面,「東」升不升暫且不去評論,但「西」沒有降。整個人性化的文化空間,個人表達的空間,以及多元、自主的藝術創作環境,是他們軟實力的土壤。

本集節目主要是跟進加沙的情況,也刺激思考,讓我們反思一些彷彿已成定見的流行看法是否實在。

本材料由 Chinese Information Radio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請加入成為會員, 支持良心正派傳媒。
Join this channel to get access to perk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SlgQB1BpfQTkNm_P5qIw/join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singtaotv星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