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政策成網路犯罪溫床 民眾宜慎防支付請求信息

專家指,近期的詐騙手法多以「支付關稅」為名發送緊急訊息,或聲稱包裹已遭扣查,誘使受害人提供個資甚至直接付款。 法新社資料圖片

網絡安全專家表示,自從總統特朗普推行連串關稅政策後,市面上已經出現新的詐騙形式,歹徒會冒充政府、零售商或物流公司,向消費者索取關稅,民眾若遇到可疑情況,可循3個標準判斷真偽。

NBC報道,專家表示政府的關稅政策經常改變,民眾無從時刻追蹤最新消息,因此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在最近的多宗個案中,歹徒往往宣稱消費者的包裹已遭扣查,又或者需要繳納關稅,藉此索取銀行戶口等個人信息,也有騙徒直接要求民眾付款。

網絡安全公司BforeAI表示,截至今年初,已經出現300多個新的詐騙網站,全部與關稅有關。耶魯大學的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則說,全美現在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為17.8%,創下1934年以來新高,雖然華府與中國近日達成協議,互相暫時擱置高昂關稅,美國也與英國簽署新的協議,但民眾的整體關稅壓力仍然龐大。

專家總結說,民眾可從3大因素判斷自己是否遇到詐騙,首先信息來源是否清晰;其次是信息內容是否準確;第三是付費渠道是否明確。在信息來源方面,民眾若發現信息來歷不明、催促當事人立即付款,便需提高戒備,物流公司Flexport的副總裁赫特(Bernie Hart)更說,進口商品若要支付費用,一定附有7501表格等官方文件,政府不會以電話、電郵等形式聯繫民眾。

在第二點信息內容方面,專家建議民眾仔細閱讀文字,若發現錯別字,或者對方的信息不是來自官方域名時,也需要態度謹慎。至於第三點收費渠道,真正的文件應該詳細列出收費項目,以及民眾查詢詳情的途徑,沒有這些信息的話就可能事有蹺蹊。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