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量流失 完璧歸趙路漫漫

文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圖騰。由於種種原因,文物追討成了世界性話題。有些國家要求英、美等國歸還被掠奪的文物,「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呼聲也一度成為網絡熱門話題。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收藏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該館現藏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展示的約有2000件,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以及明清的金玉製品,還有敦煌的壁畫以及上萬件敦煌經書書稿等。

對於中國政府和眾多普羅民眾來說,這些英國的館藏是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百代國恥」一個象徵。而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既令「外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這一說法不攻自破,也成為英國是否「真心誠意洗刷殖民污點」的一個考證。

也有一些文物收藏專家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英國館藏的中國文物並非全部來自侵略,也有部分是由中國人自己販賣出去。儘管中國認為要求英國歸還文物的聲音「不應停歇」,但現實是,想要英國向中國歸還文物在短期內很難實現。

和英國不同,意大利就曾將查獲並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正式回歸中國。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中國甘肅、青海、陝西等地區的出土文物,大部分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 文化彩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直接數據。件流失文物的回歸,也是幾代文物工作者在國際上不斷呼籲、不斷努力、多方奔走的階段性成果。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對於當代發現非法流失的文物,目前主要通過法律途徑追索,包括展開雙邊執法合作、通過外交談判來追索,這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他一些方式包括回購、捐贈,這也是文物追索的一些方式。總體上來看,依據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法展開追索,是目前最為有效、同時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種追索方式。

201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截至目前,中國已與秘魯、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美國、澳洲等27個國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間合作框架,截至2024年,已實現48批次2113件(組)文物藝術品回歸。

文物被視為民族文化基因的載體,追討和回歸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涉及民族尊嚴。中國今年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首次明確了「流失文物追索權不受時效限制」,為法律途徑提供支撐。

未來還需推動部分國際公約改革,才有望解決溯及力問題,促使更多市場國行動起來。另外,「非訴訟返還」模式(如長期租借、合作研究)或許也能成為折中方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