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委會昨日(15日)發布新一期選擇月刊,就有關寵物釣魚詐騙進行調查。消委會署理總幹事何應富今早(16日)在電台節目表示,不法商人在網上以可愛的動物照片作招徠,惟有關的動物來源不明,亦不能提共針卡及相關的醫療紀錄,無証據顯示來自合法的養殖場,均是網購帶來的風險。
9成賣家無法提供合法銷售牌照
他續稱,消委會的調查是跟漁護署合作,主要分為2分部,第一部分是發信向獸醫進行調查,當中收到112名獸醫的回覆,主要是了解臨床診治中新購買貓狗的經驗;亦以神祕顧客的形式成功在社交媒體接觸13個疑似買家,當中9成無法提供針卡,亦有5個買家是內地走私到香港,7名買家無法提供買賣狗隻牌照,亦無法提供俗稱「黃紙」《狗隻繁育者聲明書》,1名賣家聲稱可以提供「黃紙」,但過程中無法出現相關的文本。
網購寵物或存健康風險
何應富又指,13個疑似賣家均在社交網站以吸引、可愛的寵物相片作招徠,若有留言便要求私訊聯絡,當中賣家都以聲音回覆,不會留下文字紀錄,若發現最終不能成文,會將之前的留言及電話錄音清除,若買家有猶疑,會指其他買家對相關狗隻有興趣,甚至提供私訊內容以促成交易。他提醒消費者網購寵物有風險,無從知悉來源及繁殖的地方,即使有提供針卡亦很簡陋,無從知悉真偽;若寵物有健康風險或貨不對板,亦難以追究。





漁護署:賣家匿名性高較難追查交
漁農自然護理署首席獸醫師楊莉在同一節目表示,網購寵物存在風險,舉例指賣家指寵物是純種,但後來發現並非那個品種,亦有可能遇到付了款但未能收到寵物的情況,健康狀況亦會存疑,漁農署亦收到巿民有關的投訴,署方會視乎情況展開調查,如涉及詐騙,會轉介予警方,或建議巿民向消委會救助。漁農署亦在一月推出全新的網頁專頁,提醒巿民網購寵物的風險;她又提醒巿民如要購買寵物,須到持牌的實體處所選購,署方會根據繁殖場的寵物數量而發出「A牌」或者「B牌」,如巿民有懷疑,可致電漁護署的熱線21507077核對牌照究竟是否仍然生效。
她又以狗隻為例,狗隻入口必須有入口證,如屬本地繁殖,則須有漁護署加簽的《狗隻繁育者聲明書》,以證明屬自家繁殖,賣家亦要提供健康證明。署方設立專責調查小組,檢視網上的動物銷售及繁殖廣告,發現有關活動高度匿名性,交易較難追查,甚至標榜有賞領養,「尋家長」等,最終涉及金錢交易。
寵物業商會:寵物健康風險非即時淨現
香港寵物業商會副會長陳雅芝表示,網購寵物的比例較傳統寵物店多,網購會較實體店便宜2至3成,但亦有部分寵物較實體店貴,難一慨而論;但因社交平台上的相片或影片可愛,對巿民造成很大的吸引力。她又稱聽到不少網購寵物的例子,當買回家後寵物已患上貓瘟、狗瘟,甚至有不同的感染,在購買當刻未有出現,但會在其後一兩星期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