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電動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750)來港上市,招股反應理想。集團作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製造商,其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循環也功不可沒,更在全球廢舊電池回收領域率先破解「廢料還原」的行業性難題。邦普循環副總裁余海軍接受《星島頭條》專訪時指出,寧德時代聚焦電池的設計與製造,邦普循環負責電池的回收與再生,將共同構建起「製造-回收-再生」的完整循環生態。





早於2005年創建 靠電池起家
邦普循環於2005年創建,為廣東佛山一間廢舊電池循環利用企業。余海軍指出,初創團隊幾乎都來自電池生產製造行業,「靠電池起家」,但在生產電池時發現,過程中產生大量邊角料、報廢品和不合格的電池,又需要大量原材料如鎳、鈷、鋰等有色金屬,非常昂貴,且這些資源在國內非常匱乏,整體對海外進口依賴度逾75%。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中國鎳資源對外依存度達95%,主要來源於印尼;鈷資源對外依存度達98%,主要來源於剛果(金);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達65%,主要來源於澳洲。因此他們開始考慮是否可以回收廢舊電池,並將其中有價值的資源提取出來,為生產新電池所用,讓廢舊電池回收實現規模化,令主攻電池廢料回收貿易的邦普循環應運而生。
公司起初主攻手機、筆記本電腦電池,以及MP3和MP4等數碼電池,自2008年「綠色奧運」進入新能源時代後,開始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到現在業務延伸至儲能電池回收、新興未來產業,以至低空經濟、航空電池回收。余海軍指,這些都只聚焦於鋰電池回收,「一做就是20周年。」
放棄廢料貿易 全心投入研發
不過,在創業初期時,難以攻克電池回收技術。余海軍指「從貿易到實體產業的戰略轉型,這是一個重大的決策點」,邦普循環選擇放棄當時能帶來頗高收益的電池廢料貿易生意,轉而下潛研發,投入全部積蓄組建研發團隊,最終於2009年首創DRT定向循環技術,在全球廢舊電池回收領域率先破解「廢料還原」的行業性難題。
在技術成熟後,「市場認可」卻是另一個問題。所謂「回收本無序,標準須先行」,余海軍指出,早在2008年,同行還在「論斤打估」收廢品的時代,邦普循環已建立起了專門獨立的「標準研究部」,製定了首批5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的國家標準。截至2024年底,邦普循環參與修訂廢舊電池回收、電池材料等相關標準共計405項,其中國家標準109項。
寧德上市後 強化全球化能力
至於寧德時代港股即將上市,余海軍認為這將強化邦普循環的資金鏈與全球化能力。他介紹道,如今邦普循環聯手寧德時代,打造了上下游優勢互補的電池全產業鏈循環體系,實現了新能源電池從生產、退役到再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產業模式上,邦普循環與寧德時代以全鏈條一體化產業模式,共同打造集「資源開發-材料製造-電池製造-回收再生」為一體的產業閉環;在技術研發上,邦普循環獨創的DRT定向循環技術,已經實現鎳鈷錳綜合回收率99.6%、鋰回收率93.8%,再生材料直接用於寧德時代新一代電池生產,雙方還在鈉離子電池回收、固態電池材料等前沿領域持續深化技術協同。
目前,邦普循環已在全球設立廣東佛山、湖南長沙、福建寧德、湖北宜昌、印尼莫羅瓦利、印尼緯達貝、印尼布裏7大生產基地。其中最小的處理基地在湖南長沙,能處理12萬噸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湖北宜昌規劃產能為30萬噸,廣東佛山則為50萬噸,規劃回收產能在2030年達到100萬噸,能解決中國70%的退役電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