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方式大轉變 加州人偏好視訊就診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加州透過視訊或電話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數已超越面對面就診者,標誌著心理健康照護模式出現重大轉變,在就診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也突顯出遠距醫療的便利與限制。

根據KFF健康新聞對洛杉磯加州大學最新「加州健康訪問調查」數據的分析,2023年約有480萬名加州成年人因心理健康或藥物使用問題求診,其中近一半人完全透過遠距方式接受治療。另有約24%的人採用遠距與面對面混合形式,僅有23%完全面對面就診。

這一趨勢不只出現在加州。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一項全國研究亦顯示,約55%的心理健康服務透過遠距方式提供,自新冠疫情推動遠距轉型後,此數據便持續上升。

加州心理學協會主席海茨曼(Joshua Heitzmann)指出,遠距治療讓病人更舒適,進而提高參與意願:「這樣他們更願意投入,治療成效也更好。」

賓夕法尼亞大學焦慮症治療與研究中心研究員Tao Lin表示,研究顯示視訊與面對面治療在成效上無顯著差異。不過,他指出電話治療比視訊效果稍遜,因缺乏視覺線索,醫師難以掌握病人的非語言情緒表達。

沙加緬度居民貝恩(David Bain)因行動不便無法前往診所,改以遠距方式治療抑鬱症。他認為一對一視訊治療效果良好,但對網上小組治療評價不高:「大多數人關了鏡頭,互動不如以往面對面小組來得真實。」

應用程式如「BetterHelp」與「Talkspace」等越來越流行,病人多以訂閱方式付費,部分由保險承擔。根據爾灣加大研究員Eunkyung Jo 2023年研究,雖然大部分用戶對治療師表示滿意,但亦有不少人反映技術問題、治療師態度欠佳、甚至突然消失。Jo指出,這或與應用程式平台對治療師的報酬偏低有關。

不過,Talkspace與BetterHelp均表示,平台薪酬已改善,現時全職治療師年薪介乎6萬5千至9萬1千元,且平台使用者對治療效果整體評價良好。

洛杉磯加大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間,加州因心理健康問題就診人數增加約43萬4千人,自2009年以來增幅更高達69%,即增加將近200萬人。

然而,遠距醫療的普及亦暴露數碼鴻溝與貧富差距。收入在聯邦貧窮線200%以下的加州人,以及偏遠山區居民,使用遠距治療的比例遠低於城市地區。例如,2023年三藩市灣區有81%居民以遠距形式接受心理治療,但偏遠山區縣份僅有62%。

專家指出,低收入與農村地區居民往往缺乏穩定網絡、難以安排遠距時間或缺乏私密空間,進一步限制了遠距治療的可及性。

儘管差距存在,遠距治療已成主流。許多治療師亦因省卻昂貴辦公室租金,選擇在家執業。海茨曼表示:「疫情讓很多人毅然放棄辦公室,轉為在家全天候遠距看診。」洛杉磯訊

透過安全視訊進行診斷、治療和開藥方式越來越受歡迎。美聯社資料圖片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