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能源汽車版圖大整合 極氪私有化「美股難融資、估值低」 勢再掀中概股回歸潮

吉利汽車(175)日前宣布, 擬把美股上市不足一年的極氪(NYSE:ZK)私有化,消息震撼內地汽車業。若交易完成,極氪將成為歷來最快從美股退市的中國車企。據了解,吉利將極氪從美股極速退市,一方面是極氪在當地估值極低,集資能力成疑,另一方面,吉利亦可借此整合其新能源汽車版圖。市場人士亦指,極氪重組後或有利在港股上市獲更高估值。

極氪去年低估值上市 股價積弱

極氪的資本之路可謂「高開低走」。2024年5月,極氪以51億美元估值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較A輪融資時的130億美元估值縮水逾60%,被市場稱為「流血上市」。然而,上市後表現依然疲軟,過去52周內股價波動於13至33美元之間,當前市值僅66億美元,遠低於「蔚小理」等中概新能源車企。

一位吉利內部人士坦言,在美國上市「融不到錢,市值太低」。行業分析指出,極氪上市時,美股新能源板塊已進入低谷,當時面對特斯拉股價腰斬、中概新勢力集體承壓,極氪作為後來者更難獲得資本青睞。

相關新聞:極氪分拆上市僅一年 吉利擬溢價13.6%提私有化 「整合資源確定未來方向」

黃德几:整合後赴港上市估值更高

在此情況下,吉利可能將資本戰略轉向亞洲市場。目前,吉利汽車在港股的市值約1850億港元,與市值萬億的比亞迪差距顯著。通過整合極氪、領克等新能源業務,吉利可以打造「智能電動車」概念,吸引亞洲資金。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分析:「若後續將新能源業務打包在香港上市,估值提升空間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在股價表現上。」吉利昨天抽升4.8%,收市報18.36元。黃德几續稱,「領克與極氪已合併,業務處於高增長期,在香港上市或能獲得更高溢價。」

極氪在美股上市一年便謀退市,內部人士坦言當地「融不到錢,市值太低」。
極氪在美股上市一年便謀退市,內部人士坦言當地「融不到錢,市值太低」。

中概股退市風險再起 港成避風港

在中美博弈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美國監管環境日趨嚴苛,中概股面臨日益增大的政策風險。從PCAOB審計風波到《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實施,再到近期可能出台的新投資限制,在美上市的中概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概股將香港作為「避風港」,通過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來分散風險。以阿里巴巴(9988)為例,在完成香港雙重主要上市後,不僅規避了美股退市的風險,還獲得了進入港股通的資格。

黃德几指出,「極氪退市可能開啟新一輪中概股回歸潮」,中概股來港上市既可以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又有望透過納入港股通來提升股份流動性。

吉利旗下汽車品牌及各業務主體眾多,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嚴重,專家直指是次整合屬明智之舉。
吉利旗下汽車品牌及各業務主體眾多,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嚴重,專家直指是次整合屬明智之舉。

吉利品牌多 「大而不強」問題日益嚴重

另一方面,吉利集團一名人士對《星島頭條》表示,私有化極氪只是吉利接下來整合戰略的「一小步」。近年來,吉利通過併購快速擴張,旗下擁有極氪、富豪、領克、路特斯等逾十個品牌,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嚴重,包括研發與行政體系分散,重複投入等。

以動力電池為例,與比亞迪統一的弗迪電池體系相比,吉利旗下竟有神盾電池(吉利汽車)、金磚電池(極氪)、威睿電動、耀寧科技等至少6個主體。這種碎片化的布局,導致研發資源被稀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至於智能駕駛領域同樣混亂。極氪依賴Mobileye與自研技術雙線並行,富豪綁定英偉達,領克混用百度Apollo與億咖通技術,吉利品牌則引入華為ADS與地平線方案。

專家:吉利品牌整合助應對價格戰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指出:「吉利進行品牌整合是明智之舉。通過整合資源,吉利用同一套人馬管理和研發不同品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平均成本,有助應對價格戰。」

隨新能源汽車市場「淘汰賽」不斷加速,資源整合的效率將決定吉利能否從「汽車帝國」蛻變為「科技巨頭」,而極氪的退市,或許只是業務「大整合」的序幕。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