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是一位曾在秘魯傳教並接管梵蒂岡權力龐大的主教辦公室的傳教士,他當選為天主教會兩千年歷史上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
現年69歲,屬於奧斯定會的普雷沃斯特取名為良十四世(Leo XIV)。
在他作為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於聖伯多祿大殿的陽台上首次發表的講話中,良十四世說:「願平安與你們同在」,並強調和平、對話和傳教福傳的信息。他身穿教宗傳統的紅色斗篷—教宗方濟各在2013年當選時並未穿著這件斗篷。
普雷沃斯特一直是教宗職位的領先候選人,但長期以來,由於美國在世俗領域已擁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力量,因此一直存在反對美國籍教宗的禁忌。但這位芝加哥本地人普雷沃斯特,似乎也因為他同時是秘魯公民,並在秘魯生活多年而具備資格,他先是作為傳教士,然後擔任總主教。
教宗方濟各顯然對普雷沃斯特青睞有加,並在許多方面將他視為自己的繼承人。他在2023年將普雷沃斯特帶到梵蒂岡,擔任審查全球主教提名的重要辦公室的首長,這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職位之一。並在一月份將他擢升為樞機主教最高級別。因此,普雷沃斯特在進入秘密會議時,擁有其他樞機主教少有的顯赫地位。
在秘密會議的第二天,當白煙從西斯廷教堂冒出時,聖伯多祿廣場的人群爆發出歡呼聲。神父們劃著十字聖號,修女們哭泣著,人群高喊「教宗萬歲!」
成千上萬的人揮舞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旗幟,等待著知道誰是勝出者,一個小時後,當資深樞機主教執事出現在陽台上,說出「Habemus Papam!」(我們有了教宗!),並宣布勝出者是普雷沃斯特時,他們感到震驚。
他用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向人群講話,但沒有用英語。
最後一位取名為良的教宗是良十三世,一位義大利人,於1878年至1903年領導教會。那位良緩和了教會對現代性,特別是科學和政治的對抗態度,並為現代天主教社會思想奠定了基礎,最著名的是他於1891年發布的通諭《新事》(Rerum Novarum),該通諭論述了工人的權利和資本主義。
目光聚焦煙囪
週四早些時候,大批學生團體加入了聖伯多祿廣場等待結果的人群。他們與參加預先計劃的聖年朝聖者和來自世界各地前往羅馬記錄選舉的記者混在一起。
「等待是美好的!」一位羅馬人普里西拉·帕爾蘭特說。
來自阿根廷的22歲金融系學生佩德羅·德赫特說,他和他的家人在阿根廷籍教宗的任期內訪問了羅馬,並希望新教宗能像方濟各一樣。
「方濟各在向外界敞開教會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其他方面,他可能做得不夠。我們將看看下一位是否能夠做得更多,」德赫特在廣場上說。
斯洛維尼亞籍方濟各會修士揚·多米尼克·博加泰神父對方濟各持更批判的態度。他說,如果他在西斯廷教堂,他會投票給許多教宗候選人名單上的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皮埃爾巴蒂斯塔·皮扎巴拉樞機主教。
「他有清晰的想法,意識形態不多。他是一個直接、聰明和尊重他人的人,」博加泰在廣場上說,「最重要的是,他很敏捷。」
一些樞機主教曾表示,他們預計秘密會議的時間不會很長。
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秘密會議需要三到十四輪投票才能選出教宗。1978年僅統治了33天的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在第四輪投票中當選。他的繼任者若望保祿二世則需要八輪。方濟各在2013年的第五輪投票中當選。
–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