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醫療收費難測 同一療程收費相差逾倍 政府冀立法規管料今年6月諮詢持分者

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一直引起關注。立法會最新文件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自願醫保」計劃下有139萬張保單,但即使買了自願醫保,收費水平仍然參差,如入院做「食道胃十二指腸內窺鏡」等常見程序,自願醫保平均索償額是每人約3萬元,但實際個案中有10%超過5萬,1%過10萬元,反映有同療程不同價情況。

擬要求提供固定價格收費表 或提供價格范圍

政府建議所有持牌私營醫療機構,包括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和診所,均必須以指明格式提供收費表,清楚列明所有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以及最常進行的「指明治療及程序」。其中「基本服務項目」須包括病房費用、手術室費用、普通護理程序費用和普通科及/或專科門診費用等,「指明治療及程序」則至少包括現行先導計劃的30項常見及非緊急治療或程序,例如自然分娩、大腸鏡檢查和支氣管鏡檢查等。收費表須盡量以固定價格表述(如「門診每次300元」),若不切實可行就應提供價格範圍(如「300-500元」)。如機構因應不同病房級別而調整其他收費,收費表必須清楚交代所有病房級別的相關收費差異和理據。收費表可透過紙本或電子格式提供,有住院服務的私院更必須在網站公布收費表。

去年9月底「自願醫保」計劃下有139張保單。資料圖片
去年9月底「自願醫保」計劃下有139張保單。資料圖片

 

政府建議所有持牌私營醫療機構,均必須以指明格式提供收費表。資料圖片
政府建議所有持牌私營醫療機構,均必須以指明格式提供收費表。資料圖片

 

現階段,政府建議先對私家醫院落實相關規定,並視乎實際情況再探討擴展的可能性。資料圖片
現階段,政府建議先對私家醫院落實相關規定,並視乎實際情況再探討擴展的可能性。資料圖片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表示,相關建議是一個起步,對日後進一步保障病人權益會有幫助。資料圖片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表示,相關建議是一個起步,對日後進一步保障病人權益會有幫助。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同意相關建議。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同意相關建議。資料圖片

 

擬違反規定者將在簡易程序下罰款

政府建議又提到,病人如要進行「指明治療及程序」,私家醫院須在病人接受服務前,以指定格式向病人、家屬或獲授權人士提供書面預算表格,列出病人資料、主診醫生姓名、初步診斷、須接受的治療或程序、預計住院時間和病房級別,並分別列出預算醫院費、醫生費,以及藥物、植入物和消耗品費用。

現階段,政府建議先對私家醫院落實相關規定,並視乎實際情況再探討擴展的可能性。就違反相關規定的罰則,政府初步建議可在簡易程序定罪下罰款,而不會引致監禁;如屬持續罪行,即違規但持續未有改善,則可在罪行持續期間進一步罰款,但文件未有說明金額。政府今年6月起陸續會見持份者,包括醫療衞生界、保險業界、病人組織和學術機構等,就構思詳情進行更深入諮詢,以期於2026年提交規例草案。

業界認為相關做法可有效保障病人權益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同意相關建議,現時仍有不少病人反應私營醫療機構收費不清晰,例如有病人求診預算為套餐費用,但最後有些治療程序是不包括在套餐内的,而要繳付更多費用,亦有病人因病情有變化,結果套餐收費變為逐項收取,最終費用較預算增加不少。他指,建議中指出若最終收費超出預算20%或更多,私家醫院須向病人、家屬或獲授權人士提供書面解釋,醫生不能提供一個模糊報價,相信相關做法可以更有效保障病人權益。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表示,有病人曾指私家醫院實際收費和預算差距較大,雖然此次建議中提到若最終收費超出預算20%或更多,醫院須提供書面解釋,但若一些收費較高的手術,20%已經是不小的數目,「即使相差10%,都有機會引起病人不滿」,不過他認爲相關建議是一個起步,對日後進一步保障病人權益會有幫助。他指,醫院提供預算表時應該很精準,例如列明不同等級的病房會有不同收費,讓病人可以掌握收費差距。聖保祿醫院醫務行政總監何兆煒則表示,現時仍正在研究相關建議,但醫院本身就已有提供預算表,「病人有相關知情權」。

陳凱欣:應盡快落實《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有關診所的發牌及規管工作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現時「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的先導計劃」涵蓋30種治療程序,未來修例後將擴至約500個項目,有助加強對病人保障;而且收費預算方面,醫療機構日後須詳細列出巡房費、麻醉醫生費等項目,病人對服務收費有更清晰掌握,相信會減少相關收費爭議。

陳凱欣亦認為,除了收費透明度需要提高,當局更應盡快落實《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下有關診所的發牌及規管工作,避免近日醫務中心突然疑似關閉的事件再次發生,希望當局可以盡快處理。

對於當局提出長遠與保險業界探討優化私營醫療數據的蒐集方式及共享數據,陳凱欣認同方向,因為醫保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善用私營醫療服務而言十分重要;清晰透明的醫保收費數據,有助提升市民對醫療保險的信心,從而推動病人分流。她指出,不論是醫療服務收費或是醫保數據,最重要是有統一清晰的比對平台,才能真正幫助消費者選擇合適的服務及產品。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