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末及假日,上環太平山街一帶吸引不少訪客到訪,近月更興起將露營桌椅搬至街道、於露天享受餐飲的另類文化。惟有關現象引發社區矛盾,有居民反映,從早上至深夜持續不斷的談笑聲已造成嚴重滋擾,「連假日該休息的時間都難以安寧」;另有居民指,狂歡過後大批垃圾被遺留街頭,擔心天氣炎熱下惹來老鼠、曱甴。據指,部分店家提供露營桌椅,並通過社交平台宣傳戶外用餐的氛圍,被質疑鼓勵顧客佔用公共空間;涉事店家否認事件,強調餐椅是顧客自備。警方及食環署指,已採取相應執法行動。


「他們的chill(悠閒)是建立於我的痛苦之上!」有居於太平山街一帶的居民說,自「POHO區」概念興起後,該區假日迎來大批文青到訪,一直以來忍受噪音滋擾,但至近月問題惡化,實在「忍無可忍」,「有店舖公然提供戶外座椅,縱容顧客霸佔整條街道,真的非常滋擾,連假日都無辦法休息!」
記者連日實地觀察,只見平日中午太平山街與舊吉昌街之間的兩條街道,已出現數張小圓椅及露營椅,雖僅有零星顧客就座,但桌椅擺放位置已佔據行人路,及至周五晚上10時30分,舊吉昌街依然燈火通明,近20名外籍人士圍坐在露營椅上暢飲,不時進出轉角一間酒精飲品店,手持已開瓶的枝裝酒返回「座位區」歡聚。現場聲浪在寧靜的社區顯得格外入耳,遠在100米外仍清晰可聞。

被指涉事的三店包括食品店、咖啡店及酒精飲品店。前兩者位置相對,主要在白天營業,每逢周末,兩店之間的車道及舊吉昌街成為「露天餐飲區」,數十名市民安坐休憩,有人帶同手提電腦專注工作,亦有人安靜閱讀書籍,另有小團體圍坐交談。部分人的桌上擺放購自食品店、以木盤盛載的精緻小食及酒精飲品,亦有人手持咖啡店的熱飲杯。有店家在社交平台上拍攝顧客在戶外用餐的照片「吸客」,不少人稱讚是本港難得的愜意空間。
訪客推崇的氛圍,卻對當區居民造成困擾。有住戶指,因噪音問題,即使天氣涼爽,也不得不緊閉窗戶,「星期六、日由早上開始已有人坐在街上,中午後開始嘈吵,高峰期街上坐滿上百人,復活節假期尤其誇張,我住6樓都能聽到喧嘩聲。」

曾邀DJ打碟 警方到場勸喻
據指,曾有居民與食品店店東對質,有人竟稱只提供外帶,「座椅是客人帶來的」,與其無關,並對投訴表示不解。惟記者觀察發現,有食品店顧客在消費後,自行到店側遮陽棚下取出露營椅至街上使用,店舖打烊後,大批座椅被集中放置在店側的地台上。記者也目擊有人在下雨期間將露營椅帶入咖啡店內,停雨後再搬回戶外安坐。
另有居民指,曾有組織在咖啡店舉辦活動,邀請DJ打碟播放電子舞曲,「即使警方到場勸喻,主辦方仍在社交平台稱『無法亦不能被阻止』,並上傳警員執勤的影片。」目前有關影片已在社交平台上刪除。


居民質疑店家以「顧客自備座椅」為由逃避責任,「有店舖同時販售枝裝酒精飲品,供顧客在店外飲用,變相提供飲酒服務卻不受監管,我不相信這麼多巧合,明顯是鑽法律漏洞。」
晚間噪音投訴則牽涉酒精飲品店,有長者指,周末黃昏至深夜12時,均有人坐在舊吉昌街飲酒,「凌晨也有人嘈,除了人聲,還有玻璃樽投入回收箱的碰撞聲。」該長者提到,一般晚上9時就寢,經常被吵醒,「近日深夜12時後聲量稍減,訪客轉移陣至卜公花園繼續傾談,雖然仍聽到聲音,但至少有改善。」據其所指,該區長者居民眾多,卻不知如何表達不滿。

該店以零售形式出售酒精飲品,現場所見,店門張貼中英雙語告示,寫明「請勿在本餐飲處所毗連的地方進食或飲用飲品」,但同時有另一黃色告示,以英文寫「請在店外享用您的啤酒」。
另有照片顯示,舊吉昌街雨水渠堆積大量空酒瓶,店舖周邊亦常有垃圾。居民指,店家聲稱有安排人員在夜間清潔,惟衛生情況仍令人憂慮。

咖啡店:無接投訴 食店否認違規
本報向涉事三店查詢,酒精飲品店於截稿前未有回覆。而食品店否認違規,強調僅經營外賣業務,「我們不設座位,鄰居或會自備座椅,但這並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該店主指,堅持每晚7時提早關門,並將垃圾運送至樂古道回收站,「我不明白為何有人這樣說,這完全不符合事實,相信當中有誤會。」
涉事咖啡店亦澄清,從未提供戶外座位,也無法控制顧客在何處享用外帶飲料,而該店的容器亦僅供室內使用,「我們已和顧客強調不能妨礙他人」。店家指,其營業時間是中午12時至下午6時,未曾接獲噪音投訴,門外亦設有垃圾桶,供顧客丟棄垃圾,「第二天早上偶有垃圾在店外堆積,但這些與我們及顧客無關。」
對於DJ活動,該店指從未舉辦任何活動,僅有一次由第三方組織的社交聚會,「當天我們如常售賣咖啡和飲料,已要求主辦方調低音量,並關閉門窗,盡量減少噪音。」
警方指,今年1月至4月於太平山街一帶接獲41宗噪音投訴及4宗貨物阻塞投訴,作出15次口頭勸喻。就一般處理投訴而言,警方會派員到場調查,並因應情況作出適當的行動,有需要時會轉介相關部門處理及跟進。


食環署派員巡查 有作出檢控
食環署指,近兩星期有接獲上環太平山街一帶店舖阻街相關投訴,已派員巡查,其間發現有店鋪在公眾地方擺放物品造成阻礙,已即時作出檢控。
署方續指,過去3年(截至昨日),共接獲70宗有關上址一帶店舖阻街或影響公眾衛生的投訴,同期提出11宗店舖阻街檢控及32張涉違反清潔法例的定額罰款通知書;署方表示,一向關注上址一帶的情況,除恆常街道潔淨服務,亦有採取突擊執法行動。
店家倘「鼓勵」戶外用餐恐需承擔法律責任
有律師指,若店家有提供便利戶外用餐的條件或以此作賣點,恐需承擔法律責任。
大律師陸偉雄指,判斷店家的責任須綜合多重因素,原則上如便利店或快餐店顧客外帶食物後在公共場合進食,並不構成違法,但關鍵在於商店是否存在「縱容」或「鼓勵」的行為。他舉例,若商家提供便利條件,如戶外照明、煙灰缸、餐具和調味料等,而該行為長期存在,或店家在宣傳上以該些條件作賣點,「均是店舖默許的客觀證據。」
他續指,若查證店舖提供桌椅,恐違反《簡易程序治罪條例》在公眾地方造成阻礙;即使聲稱由顧客自備桌椅,仍可能需承擔責任。至於顧客在公眾場所喧嘩至深夜,受《噪音管制條例》所監管;店舖若未設置垃圾桶及未安排專人清潔,而顧客亂拋垃圾,兩者可涉《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
陸大狀建議受影響居民向警方及食環署舉報,或聯絡當區區議員和民政處求助,亦可考慮提出民事訴訟,並要求大廈的管理公司規範商戶的行為。

全長300米文青小街 咖啡店畫室林立
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腰的太平山街,全長約300米,被形容為「隱世」文青社區,吸引不少旅客及本地人前往打卡遊覽。有區議員指,該處本質上仍是寧靜的住宅區,盼店家尊重居民。
根據歷史資料,太平山街最初是大量移民華人居住的地方,1864年爆發鼠疫後被夷平重建。近年,太平山街轉型為文藝社區,咖啡店、藝術畫室、獨立設計服飾店等特色小店林立,並不時舉辦展覽,除吸引本地文青,更有中外旅客駐足。
該區區議員施永泰形容,太平山街是寧靜的住宅區,街道兩旁多為唐樓等較矮的建築,居民多為長者,「選擇在此居住的街坊皆渴望有寧靜的社區。」他指,理解店舖有營業需要,但大前提需尊重居民的想法,「以往雖有書店佔用公共空間,但遠不及現時的阻街和噪音程度,希望商戶能合作,維護居民的生活品質。」
每日雜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