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愛醫院在今年3月初有75歲老翁,因醫護對醫囑上「DAT」(可耐受飲食)出現不同理解,令本身應吃流質飲食的他被餵「正常餐」,最終在用膳途中鯾喉,不治身亡。對院方根源分析報告提及,部分護理教學中將「DAT」等同「正餐」,護士協會主席謝健強向《星島頭條》表示,報告還護士一個公道,解釋了涉事護士與醫生理解不同的原因,事件後醫院內醫護溝通亦有所警覺「護士看到寫着DAT,會立即問醫生確實意思是什麼?醫生為避免誤會,現時也很少作出DAT指示,多數會寫明病人可吃的餐點」。





相信局方會更新對DAT的定義
謝健強續指,雖然目前公院有不少非本地培訓護士,但相關護士在進行臨床程序前已通過醫管局培訓,相信局方也會更新對DAT的定義;護協也會探討是否需要額外知會會員,「但因護士需要不斷持續進修,相信他們能及時掌握最新資訊」。
至於醫管局今次重新定義DAT,會否令護士餵餐時的工序改變,包括醫生指示的具體餐食與實際病人情況不同時會怎樣處理,謝指護士在臨床上若發現病人情況有變,也會也向醫生作出建議,相信不會影響流程。
相關新聞:明愛醫院男病人哽死︱報告揭醫護對術語有不同解讀 據悉兩涉事護士已復職
聖方濟各大學余兆麒健康科學院副院長:目前教學中均將DAT視作常規飲食
對院校培訓課程會否相應調整,聖方濟各大學余兆麒健康科學院副院長(教育及質素)陳慧儀博士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指,暫時未收到護士管理局就餵食或理解醫生指示上,有特別更新指引,但強調護管局就培訓課程的「綱要」及「要求」有提供參考指引,且屬公開資料,「且管理局有定期規管及檢視本地院校提供課程,確保合規才授予培訓資格;一般院校最少每5年要被審視一次」。
被問及部分院校課程中將「DAT」與「正餐」劃上等號,是否涉及不同海外標準差異導致,陳慧儀指按其個人經驗,由她受訓至目前教學中,均將DAT視作「常規飲食」,涉及範圍廣泛。她舉例,「DAT」不單要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其個人意願也是考慮的一部分,「如病人出於宗教信仰,不能吃豬肉,即使他的進食能力能吃到豬肉粥,作此安排也是屬於不恰當」。陳續指,有課程將「DAT」視作「正餐或正常飲食」亦非有錯,因基礎概念是要視乎病人狀況去給予對其正常的飲食。
陳慧儀續指,明愛事件令外界聚焦在長者是否不能「食硬嘢」,但實際上非所有長者無能力吃固體食物,且護士在安排病人膳食時,亦會檢視其過去進食史,再作出飲食建議。故此,她認為今次醫管局釐清定義,明確說明「DAT」是看病人「可耐受程度」,要綜合個人喜好、醫療狀況後,經專業評估後制定的飲食方式的說法很好。
翻查護士管理局網頁,關於普通科註冊護士課程「綱要及要求參考指引」最後一次更新在2022年10月,當中無明確列明「DAT」定義,但有規定課程需包括「營養及飲食學」,學習時數最少為10小時,且要教導治療性飲食,包括病人身體系統出現功能轉變時,有關預防疾病和恢復健康的內科及外科護理下的治療措施,如糖尿病飲食。
仁安醫院護士訓練學校指,校方已再次提醒護士學生「DAT」的定義為「一種按病人可耐受程度、喜好及醫療狀況,並經專業評估後制定的飲食方式,此術語不代表任何特定的餐飲質類」。
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回覆指,該校的教學中,「DAT」是指根據病人的可接受程度進食,導師會教授學生應在病房的註冊護士或帶教老師的督導下,對病人進行專業的臨床評估和觀察,以決定該病人可接受什麼種類的膳食及餐類。
記者:脫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