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線上線下消費成本齊聲上漲

隨著美國政府自5月2日起正式取消對中國商品的「小額豁免」(de minimis exemption)政策,原本每筆800美元以下跨境商品可免徵關稅的制度正式走入歷史。再加上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雙重壓力之下,在美華人電商與實體超市的現況如何?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Shein與Temu用戶:「快樂源泉沒了」
Shein與Temu是中國兩大出海電商平台,長期以低價策略打入美國市場。然而,在宣布「小額豁免」即將終止後,兩大平台已於4月中旬率先公告,自4月25日起調整美國站商品價格。

記者於本月4日實測發現,Shein的結帳頁面已出現「商品價格已包含關稅」(tariffs are included in the price you pay)的提示,多款商品價格明顯上調。例如,記者注意到,一件兩個月前售價約8美元的T恤,截至5月4日下單時已漲至超過12美元。

此外,不少網友亦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分享自己在Temu的消費紀錄。一名用戶貼出訂單截圖,顯示原價僅85元的商品,其進口費竟高達135元。該用戶在貼文中留言抱怨:「什麼時候關稅才能恢復正常啊?我的快樂源泉沒了。」

為應對政策變化,Temu日前已宣布,停止從中國直接向美國客戶發貨,所有訂單改由美國本地倉庫出貨。記者於4日使用Temu應用程式時發現,多數商品名稱均標註「本地」「無進口費」等字樣,顯示其已屬本地倉庫庫存商品。

同時,Temu亦在其網頁中特別標註:「所有本地倉庫商品均免收進口費,配送時亦無需額外支付稅費。凡標有『本地倉庫』標籤的商品,將從您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發貨,這意味著您無需支付任何進口稅或海關費用。」

線下華超:「超市都在觀望」
相比線上平台,華人超市是紐約地區華人採購食品與日用品的核心大本營,在政策變動之下更顯舉足輕重。而中美關稅是否會影響「每天從口袋裡掏多少錢過生活」,也成為在美華人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新龍興超市在法拉盛與艾姆赫斯特皆設有分店。該超市經理張先生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部分中國進口商品「沒漲不可能,但不會漲太多,漲太多就沒人進貨了。」

他觀察指出,目前許多超市販售的中國進口商品仍以庫存為主。「現在中國那邊已經沒有貨船進來了,大家都還在觀望,我們也不知道存貨還能撐多久。」他補充說,若貨船未被查驗,約一個月可抵美;若需查驗,則可能需時三個月。

張經理表示,目前華人超市販售的中國商品主要為米、麵條、醬油等日常雜貨,整體漲幅有限,「中國進口商品大約佔我們超市總體的40%到50%。」他補充,蔬菜、水果、肉類、海鮮等四大類商品皆為美國本地生產,不受此波關稅影響,「所以實際受到衝擊的,主要就是雜貨。」

在進貨決策方面,他強調是否採購取決於價格是否合理:「如果進價漲太多,我們就不會進貨,價錢不合適,我們就不會賣。我們可以改進日本、韓國的貨。」他表示,批發商也不敢輕易漲價,「因為我們合作的批發商有兩百多家,商品又不是只有一家有。」

他直言:「批發價格漲,我們才會漲;批發價格不動,我們也不會調價。」

至於未來走向,張先生表示「並不擔心」:「政策天天在變,美國也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美國大部分商品都依賴外貿,不是自己生產的。工廠沒那麼快建得起來,三個月能搞定嗎?接下來的一年難道大家不吃不喝嗎?」

他推測,這樣的關稅政策不會持續太久,「最後一定會打退堂鼓。」

他進一步指出,中美雙方的關稅拉鋸甚至可能造成部分商品價格下降:「如果美國商品無法出口,將會轉為內銷,反而會拉低價格。」他舉例說:「像加州每年五、六月的農產品和水果,如果不能出口中國,只能內銷,東西一旦多了,價格自然會掉。」

「實在不行的話,美國人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這樣打下去,兩敗俱傷,就看誰撐得住。」他笑說。

「不過,真正的變化可能要三個月後才會浮現,現在還看不出來。」他補充道。

正在某華人超市選購商品的消費者田先生則表示,近期已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肯定是漲價了,凡是標示『中國進口』的食品,我保守估計至少漲了兩成。連去華人餐館吃飯都覺得變貴了,平均也要多出20%。」

面對關稅與「小額豁免」雙重政策衝擊,無論是依賴跨境直購的電商平台,還是進口中國雜貨的華人超市,業者與消費者如今皆處於高度不確定之中。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紐約華人超市。

貨架上的中國產品。

Temu應用程序頁面。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