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時表示,做了30年大律師,一直沒有想過要轉行,但一個意料不到的邀請,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他認為香港地小卻多元多姿,目前固然面對不少挑戰,但每次旅行後返港,飛機即將降落,「已經急不及待想吃碗雲吞麵、食碟叉燒飯。」他希望為這城市,重拾「信心和鬥志」。
林定國表示,出任律政司司長接近3年,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指有關邀請給他製造了一個思考的難題,「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進入「熱廚房」,制度新、人事新,卻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經歷了一段適應期。
推動政策解說要到位
他指,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溝通的最基本要求是理解,這樣才可以進一步討論,才是有意義的交流。」
今年57歲的林定國表示,他熱愛香港「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香港仍是心目中萬花都會
林定國續稱,香港目前面對不少挑戰,或許不是事事稱心如意,但這裡總有大家喜歡的東西,他希望為這城市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返信心同鬥志。」 香港還是他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
人情不能代替法律
當了30年俗稱「金牙大狀」的林定國指,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表示,「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不過他認為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對跑馬地馬場不陌生,不是因為他常來博彩,而是每有大型會議及活動在本港舉行,他總會推薦馬場這個「香港最勁品牌」。去年底國際檢察官聯合會和律政司合辦的第11屆國際檢察官聯合會(IAP)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會議,他一盡地主之誼,在跑馬地馬場安排了歡迎晚宴,讓外賓順道遊覽馬場,參與星期三晚上的Happy Wednesday (快活星期三)節目,親身感受香港之美。
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
林定國稱,如果時間允許,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賞賽馬。「『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香港如此細小的地方,在鬧市卻有一個馬場,「有高水平的(賽馬)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在一起,大家又可以參與,充滿正能量。」於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000內地旅客人次;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前來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000人次。今年的農曆新年賽馬日,吸引近一萬名內地及海外旅客到馬場同賀新歲,創歷來賽馬日新高;旅客當中,內地客佔九成。
賽馬活動以外,林定國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他認為馬會是國際品牌,亦是位居世界前列的慈善捐助機構,目前正擔當這個社會重責;舉例馬會把不少收入支持香港的文化發展,如大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貢獻香港,同時說好香港故事。
喜歡黎明時份跑步讓思緒放空
至於個人生活方面,林定國表示熱愛跑步,還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更不時與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他又認為夫妻的保鮮之道在於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即對人生、事業的看法,以至對身處的環境、對香港的感覺等,都要理念相同。
律政司司長的工作繁重,他坦言還有很多工餘想做卻苦無時間去做的事。若有一天可以閒著,他說「第一件事是瞓到自然醒。」更想相約朋友看電影、運動、行山等;旅行更是目前最想做,卻無法騰出時間去做的「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