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市場當然充滿不確定性,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令投資者有回報。市場上一分錢一分貨,沒有免費午餐。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分散投資和長期持有,就是世上唯二免費午餐。今期我們先談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是定海神針
香港人愛跟紅頂白,愛一注獨贏,茶餐廳閒聊總離不開「邊隻股升得快」或「加密幣仲得唔得」。全球經濟波動、利率起伏、AI熱潮與地緣風險交織,單一資產的賭注越來越像豪賭。作為一個「悲觀的樂觀派」,我相信分散投資是理財的定海神針。
先看數據。2024年恒生指數波動率達20%,較2023年的15%上升,反映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個別板塊更如過山車:科技股ETF年回報18%,但單月跌幅可達10%;加密貨幣如比特幣波動率高達40%,一年內從7萬美元跌至5萬又反彈。香港投資者學會2024年調查顯示,近五成散戶因「集中投資」蒙受10%以上的虧損,遠高於分散投資者的平均3%。
香港人的投資習慣偏愛「熟口熟面」:股票、基金、黃金,卻常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例如,過分押注單一科技股(如某電商巨頭),2024年因監管與市場調整,股價跌幅達25%。全球經濟的複雜性——美國減息、內地經濟復甦緩慢、地緣政治緊張——讓單一資產的風險在2025年進一步放大。分散投資,成為投資者理財的必然選擇。
分散投資的核心是降低風險。晨星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多元化投資組合(股票40%、債券40%、黃金與現金20%)年化波動率僅8%,遠低於單一股票的20%。例如,100萬港元分散於債券(收益率3.5%)、高息股(股息4%)與ETF(回報6%),年回報約4.5萬港元,且高位最大回撤(drawdown)僅5%,遠低於單押科技股的15%。這讓投資者在市場震盪時睡得更安穩。
分散投資也可隨人生階段調整。35歲打工仔可配置40%成長型資產(ETF、基金),45歲人士增至50%穩健資產(債券、高息股),55歲退休族則側重70%現金流資產(債券、年金)。這種靈活性讓理財計劃更貼合需求,猶如為每段人生路量身定制地圖。
分散不等於「亂撒網」
當然,分散不等於「亂撒網」。投資過多資產(超10種)可能增加管理成本,拖累回報。建議聚焦5-7種核心資產,費用比率(Total expense ratio)控制在低於0.5%。
另外,有些人的分散是「假分散」(如科技股與AI基金),資產間相關性高無法真正分散風險。建議納入低相關資產,如黃金與債券,降低整體波動。此外,不少港人愛「炒短線」,但頻繁交易增加成本,也令資產配置走樣。分散投資需堅持紀律,每年檢視一次即可。
2025年的投資路上,波動與機會並存。分散投資教我們穩中求進,像行山般步步為營。數據說,分散降低風險、捕捉增長;生活說,理財要讓你睡得安穩。借我常寫的結語:投資如煲湯,急不得,食材多樣,方得真味。無論你是30歲新貴還是55歲老將,分散投資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地圖,今日起步,總比明日後悔好。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