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人工智能(AI)逐漸獲不同產業採用,芝加哥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家發表研究報告,分析了2023和2024年丹麥勞動市場狀況,發現ChatGPT等AI模型對整體薪資或就業幾乎沒有造成重大影響,這項大規模的早期實證研究讓外界看到AI的變革潛力。
這份題為《大型語言模型,小型勞動市場的影響》(Large Language Models, Small Labor Market Effects)的研究報告日前在公開研究平台「社會科學研究網絡」(SSRN)刊登。
研究特別關注AI聊天機器人對11個經常被認為易受自動化影響的職業所產生的影響,包括會計、軟件開發人員和客戶服務人員,其分析涵蓋丹麥7,000處工作場所和2萬5000名員工。儘管這些工具獲廣泛使用,研究發現AI聊天機器人對任何職業在研究時期的收入或所紀錄時數沒有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員調查了各企業對AI的投資如何影響工人採用這些工具,以及聊天機器人如何改變工作場所流程。
根據研究,相關職業中有64%至90%用戶採用AI工具後節省時間,但發現AI聊天機器人實際上為8.4%工人增加工作量,包括一些不會用AI工具的人,抵銷可能的時間節省。例如不少老師要花時間檢查學生有否使用ChatGPT寫作業,有工人需負責檢查AI輸出結果品質或試圖製作有效的提示。
用戶報告平均節省2.8%工時(每周約一小時)。即使時間省下來,研究估計只有3%至7%的生產力提升實際轉化為工人收入的增加,從而引發對到底是誰受益於效率提升的質疑。
業界分析認為,研究的結論可能因其時機和範圍而被放大檢查。例如選用2023至2024年的數據,那時是生成式AI採用的早期階段,可能錯過生成式AI不僅用於聊天機器人所帶來的滯後影響,且專注於丹麥市場,可能忽略了其他勞動市場或自由創業工作等特定領域已經發生的影響。即使如此,這份丹麥研究還是提供了珍貴卻有限的快照,挑戰了有些人所指AI將馬上大規模改變勞動市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