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屋推公益活動 與社區攜手響應全球生態倡議

由亞凱迪亞生態屋與國際非營利組織Earth Day Network教育家成員黃鐵嶼博士共同發起的「2025環保迎春公益活動」於三月中旬起正式展開,透過清潔行動、科普教育、社群倡議等多元方式,結合全球多個生態環保節日,在地響應國際綠色倡議,傳達「從家出發、保護地球」的理念。

本次公益系列活動涵蓋3月18日的「全球回收日」、3月21日的「聯合國國際森林日」、3月22日的「世界水資源日」及「地球一小時」、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以及加州與全美的海嘯防災週,透過一系列串聯行動,喚起公眾對極端氣候與生態永續的關注。

活動重點之一為3月23日下午舉辦的「橡樹下工坊」,地點選於亞凱迪亞市的生態屋。該場工坊由華人房角石長老教會共同協辦。以「打造應對氣候衝擊的家居生態體系:林、水、氣」為主題,透過導覽、觀察與互動討論,學習節能節水、廢物再利用及生物多樣性等環保實踐。

據介紹,亞凱迪亞生態屋自2004年建成以來,即致力成為南加州在地的綠色典範。建築通過GreenPoint Rated與能源之星綠建築認證,園林則獲得多項生態認證,包括野生動物與花粉傳播者棲息地、蜂類友善農場、帝王蝶中繼站、以及海洋友善花園等。

工坊中展示了多項巧思設計,例如庭院鋪面以建築廢料碎磚片取代草坪,既具地中海風格又達節水效果;門前大橡樹已歷二十年歲月,不僅提供遮蔭,亦為松鼠等小動物棲息之所。圍牆則以天然竹子與常春藤編織成山形意象,與遠處聖蓋博谷的山巒輪廓相呼應,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視覺意境。

此外,屋主夫婦重視廢物再利用,包括以廢棄風鈴、保健品瓶蓋等製作環保裝飾品,兼具實用與趣味性,亦不影響鄰里安寧。設計中還引入雨水回收與減碳景觀,保留原始地形與棲地,將可持續生活理念落實於日常細節中。

黃鐵嶼表示,面對加州乾旱與全球氣候變遷,民眾應從家中做起,如減少草皮種植、改以耐旱植物佈景、設計雨水回收系統等,皆是低碳生活的實踐。他強調,這類工坊不僅是展示環保技術,更是社區共享學習與傳遞永續價值的重要平台。

亞凱迪亞生態屋多年來接待各類學術、宗教及社區團體逾百,包括南加大、長堤州大等高校學生、佛光山西來寺及國際佛光會、美西慈濟等,是南加州具代表性的民間環保行動基地之一。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參與「橡樹下工坊」的亞凱迪亞社區成員與主辦人黃鐵嶼博士(前排中)在生態屋前合影。 本報記者拍攝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