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鑽經濟學

(楊立明)

  「珍如此心,真如此鑽」這句標語,由全球鑽石製造商協會在2016年提出,取代鑽石商De Beers在1948年推廣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的價值,不再是因為它代表「永恆」,而是它的「稀有」。

  「稀少性」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意思是當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欲望時,越稀少而越有市場需求的資源,價值便會越高。

  鑽石的稀有,除了是因為它是一種罕見的天然物質,開採鑽石的過程也需大量勞動力和工序:採鑽的程序是,先以炸藥把鑽石含量較高的岩石炸碎,然後將岩泥送到工場沖洗、分類和檢驗。

  一般來說,一顆鑽石的價值取決於它的色澤、切割、卡數和清晰度。在自然界中,每十萬顆寶石級鑽石中,才有一顆彩色寶石,而大型彩色鑽石更不常見。根據美國寶石學協會提供,彩鑽的顏色比例可由一至一萬。

  建基於彩鑽的稀少性,它成為拍賣或收藏市場的新寵。根據彩鑽研究基金會的研究,彩鑽的價值在2010年至2019年間上漲77%。在這十年間,粉紅色鑽石表現最為突出,其價值增長了116%;相比之下,亮黃和藍鑽的價值分別上漲了21%和81%。

  除了彩鑽的稀少性以外,收藏家還要考慮藏品的可塑性。部分收藏家會將彩鑽加工,打造成首飾,以設計和創意為彩鑽增值。有別於其他的另類投資資產,彩鑽的好處是它本身賞心悅目,即使尚未轉售,亦為收藏家的生活增色。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