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導演王兵暢談5年跟拍心路

中國大陸導演王兵「青春」(Youth) 三部曲連續兩年入選林肯中心主辦的紐約電影節,去年的〈春〉、今年的〈苦〉和〈歸〉,他花了五年多時間跟拍,從600個小時整理後變成共10小時紀錄片,真實反映了中國大陸農村青年到城市打工的真實面貌。

王兵親臨紐約與觀眾交流,由於他的電影無法在中國正常渠道放映,因此更吸引了國際觀眾對這位導演及其作品的認識。

《青春》(Youth)是一部2023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導演王兵的紀錄片系列、安徽,雲南、貴州等每年都有許多年輕人離開農村家鄉走進城市郊區打工,他們年齡在17到20歲之間,這些年輕人工時甚長,並在工作的地方一起住在宿舍、環境不衛生、設備簡陋的房間裡,不穩定的現狀、經濟壓力、分散的地域,燃燒着他們的純真和青春,他們工作主要製造國內或推銷國外的孩童時裝。

三部曲是2014年到2019年間王兵在浙江湖州拍攝的,影片中有很多人物,所以王兵在鄰近的湖州住了幾年。王兵和當地的一些衣廠老闆及工人打成一片:當他們埋葬了青春,最終會回到自己的省份,因為這種工作非常耗費體力,非常辛苦,每天10到12個小時,而且是按件計酬,紀錄片出現很多工人與老闆為以微不足道計件工資進行爭執及計較。王兵表示,「青春」在百年來中國有多重意義,除了字面在文學及電影用語外,還有革命的意識形態,一群年青人在最青春日子埋在無日無夜工作中。他們在農村時生活困苦卻是有尊嚴的個體,但為了生計成為無日無夜工作工具,失去了人的自然狀態。

王兵說,在跟拍多對在工作認識結婚的人當時還是小孩,2019年結束拍片又經歷疫情後,再接觸他們時,大部分都已離婚,很多都成了單親父母。

王兵表示,拍攝紀錄片的方法很多,通常有故事主題,導演多選擇快速手法,所有情節服務故事主題,但是他則採用最自然方法,每天幾個鏡頭跟著他們4至5個小時,並且儘量不跟他們有任何互動,長時間習慣了攝影機在身邊,成為了「安靜自然單純的紀錄」,正是他紀錄片的風格。

王兵又說,這種冗長紀錄片在中國沒有正常的放映渠道,很多時候,大家都只有在DVD或視頻看到不完整版本,那些被跟拍的人看到不完整的片段,會向導演反映他們的不高興。現年57歲的王兵,陝西人,中國獨立電影工作者,他執導的作品多為紀錄片,以低預算方式拍攝寫實的影片,以超過九小時的《鐵西區》最為著名。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王兵(中者)在「青春」放映後,與觀眾進行交流。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