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好孩子

(張煒明 普萊臣頓)

2009年,ESPN 為成立30周年製作了30 套一小時的紀錄片,記載體壇盛事與風雲人物,稱為《30 For 30 》。每年約6月到9月間,除了棒球外,各種球類的聯賽都在休季,為填補節目時間及充實內容,便繼續推出這系列紀錄片。在COVID 19肆虐期間,NBA懸賽,ESPN推出《The Last Dance》十集,敘述Michael Jordan 芝加哥王朝的故事。接著是《Be Water》,擦亮魅力四射的李小龍。時隔四載,適逢美網公開賽,特意推出介紹美國華裔網球巨人張德培Michael Chang 的特輯《American Son》。

故事以移民背景為開端,帶出張德培網球生涯的主題,響應標題「美國的好孩子」。移民的兒子好比一個私生子,無所歸屬,生父既不認領,生母又被社會成見束縛與鄙視。韓裔導演 Jay Caspian Kang 要凸顯張德培的移民背景,藉此探索60年代移民的經驗,以及第二代在美國成長的心態。張的父親叫張洪笙Joe Chang,原籍廣東潮洲,7 歲移民台灣,1966年赴美留學,嗜好打網球,原意是讓兩個兒子通過網球運動博取獎學金完成大學,因此他選擇從寒冷的伊利諾州遷到溫暖的南加州去。

可以說張比一般移民的條件為優越,父母受過傳統的中華文化薰陶,又是美國大學教育下的知識份子。在1972年出生的張適逢中美建交互開大門,況且南加州的風氣既先進且開明,他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長。記者問張媽有沒有受歧視的經驗,她答說:「Michael 在一個青少年的比賽中打敗一名白種兒童,我離場時在他媽媽身旁走過,禮貌上她應說聲打得好或挺難打之類的話,她卻一聲不響就在我跟前吐一啖涎沫。」對張來說,他是專心打好球,注意力全在網球場的界線內,就像和尚入定,屏絕了外界的聲音。

張的成功來得早,也來得驚人。15歲便投身職業賽,1989年17歲更成為34年來奪法網冠軍的首位美國球員。令人瞠目咋舌的是他在爭出線途中第四輪,淘汰當時世界第一兼三屆法網冠軍蘭度 Ivan Lendl。紀錄片濃縮這場比賽,讓幾個不可思議的片段震憾人心。先落後兩盤,怎樣打?憑鬥志,逐球打。第五盤腿抽筋,怎樣打?吊半空球,攻得絕一點,減少對搓與奔跑。發球不夠勁,怎麼打?炒掃式發球,令對方防不勝防。盤末點接第二發球,怎麼打?站到小方格前,打亂對方節奏。

假若打敗蘭度而過不了以後三關,人家會說是彩數,又或說是蘭度輕敵。張打入決賽,對手是排名世界第三的艾德堡 Stefan Edberg,他的專長是發球接著上網封殺,在紅土場上效率減低,苦戰五盤後,張成為最年輕的大滿貫賽事冠軍。此後,張打過三次大滿貫決賽,都屈居亞軍,是否命運另有安排?對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張來說,這應是上帝的安排。他在冠軍頒獎禮時說:「不管今天結果怎樣,這兩星期的比賽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我想說的是上帝保佑世人,尤其是中國人民。」為什麼要說這話呢?七天前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發生鎮壓事件,中國政府出動軍警及坦克車驅散由大學生領導示威的人群,造成流血事件。

張本人對中國歷史沒有認識,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僅限於父母的習尚。張說:「我對該事件的背景欠缺了解,我父母沒有給我灌輸多少這方面的知識, 即使他們給我說這些事情,我都不會像他們感同身受,我只是從媽關心中國人們的態度領略一點點。」換言之,張不是站在民運人士的一邊說話,亦無意去反對中國政府,他只是本著人的同情心,本著基督徒的博愛心,把自己的勝利送給所有為此而悲傷的中國人們。製片人就此事訪問了流落美國的民運人士方政,他說:「我不相信張為民運起過作用。」

平心而論,哪一個政府面對不可收拾的示威局面不是採取鎮壓行動的呢?1968年,墨西哥的大學生們不滿政府花錢在奧運上而忽略民生,集結示威,10月2日奧運開幕前10天,墨西哥城拉特洛哥地段的三體文化廣場,軍隊向群眾開火,當時報道48死數百傷,多年後追查稱500 死千餘傷。1970 年5月4日,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反越戰示威,國家警衛向學生群開槍,13秒內67發子彈,4死9傷,若不是指揮官及時制止,罹難的人數將不堪設想。多產歌手 Neil Young 抱不平下寫了《Ohio》一曲以記其事。

張在亞洲的影響力遠比在美國為大,銳跑 Reebok 借助他推銷體育用品,年輕人有了成功的榜樣,不再輕視網球運動。中國、菲律賓、印尼等亞洲國家開始有組織性的網球比賽, ATP 年底舉行的名人賽都編排在中國上海舉行。除網球外,張既無功績,亦無過錯。透過網球,他踏出了移民的框框,融入美國文化的領域。他在網球界受到應有得的尊重,在2008年被封進國際網球名人堂。可以說他塑造了一個移民的新形象,踏出了醫生、學者、工程師的專業界限,也可以說他受到某程度上的同化,成為「美國的好孩子」。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