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學社同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習營近日圓滿閉營。這個研習營探討的課題包括亞洲社會目前面臨的挑戰,比如數位化和永續轉型等。15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授課與分享,19名經過清華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共同篩選的STS領域在讀博士、或已經有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參加研討學習。
本次研習營邀請了多位美國和亞洲知名學者擔任授課嘉賓,包括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科學技術學教授賈薩諾夫(Sheila Jasanoff)、康乃爾大學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希爾加特納(Stephen Hilgartner)、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與費正清研究中心教授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雷雅雯(Ya-Wen Lei)、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韋爾特西(Janet Vertesi)、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邱澤奇、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晉軍、趙一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唐瀟風、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郭文華、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技術政策研究生院副教授全致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瀨戶口明久等。
參加研習營的19名學員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德里大學、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德國耶拿大學、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等海內外大學。
本次研習營主題為「亞洲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從跨學科視角應對社會-技術挑戰」,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洪偉和哈佛燕京學社副社長李若虹共同組織,旨在匯集海內外一流學者,共同研討與分享STS領域的前沿理論與實務經驗。
數位技術消耗能源帶來挑戰
城市數位化使人們能夠透過數位化平台訂餐、叫計程車和購買衣服,催生了新的經濟形式,同時也為工人創造了由演算法統治的製度。自動化技術已嵌入銀行、機場和政府機構的文書系統中,為弱勢群體和隱私道德問題造成了數位障礙。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機器人有望在勞動密集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取代人類,顛覆許多傳統職業的工作方式,包括我們生產科學知識的方式。數位技術也透過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消耗大量能源,加劇全球暖化危機,並需要社會技術解決方案來實現永續轉型。亞洲國家積極參與碳減排運動。
再生技術在中國農村廣泛應用,將新的科學理念和技術設備與傳統的農、漁、牧方式結合。感測技術用於監測空氣和水的污染,創造了一種新的治理模式。這些新興的社會技術挑戰對於社會的生存和未來至關重要,需要進一步的概念化和理論化。
據介紹,STS的範圍已從科學知識和技術的社會建構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技術實踐。該培訓計劃旨在將該領域的認知基礎結合起來,討論亞洲的重大挑戰、新議程和新出現的問題。借助STS相關領域眾多知名學者的專業知識,我們希望在國家和全球層面激發更多的學術興趣和對新挑戰的研究。該培訓計畫也將為亞洲和北美學者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創建一個後疫情平台。
本次研習營由授課、討論及學員個人展示等環節構成。在授課環節,國內外知名學者就STS基礎理論、中國化概念與方法、數位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講授;討論環節則鼓勵學員們就相關議題和老師展開討論,分享彼此的觀點和見解,促進思維碰撞和學術交流;學員展示環節提供了一個分享學員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平台,老師們對每位學員的展示都給予了精心指點。
研習營緊密圍繞著「社會學和STS如何互相滋養、互相促進」的主線展開,旨在推動社會學與STS的交叉融合,促進雙方在理論與方法上的相互借鑒與提升。透過本次研習營的學習和交流,學員們不僅拓寬了視野,也提升了自身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