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沉」加劇 日益危及人類家園

許多城市「越長越高」,摩天大樓比比皆是,城市居民恍若住在谷底,天天都得仰望天際線。每一座高樓背後,都是一個城市經濟、文化、科技多維度綜合競爭力的集中展示。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高度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市民的幸福與城市的夢想。

並非杞人憂天。《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中國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該研究顯示,近一半的中國大城市發生了局部地面沉降的現象。「陸沉」,地質學上指的是城市地面沉降,俗稱「地陷」,就是城市區域地面因種種原因高度下降的現象。與地震和海嘯相比,地面沉降發生得悄無聲息,難以引起人們的聚焦。

即使是較小範圍的地面沉降,也會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地面沉降可能會導致道路、橋樑以及建築物產生裂縫或變形,會破壞城市排水系統,引發雨水積水或污水反流。地鐵、地下停車場等地下設施都可能因為地面沉降而受到破壞。

因此,城市地面沉降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被定義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科學家們運用了一種稱為「干涉合成孔徑雷達」的先進衛星遙感技術,來監測中國82個大中型城市的地面沉降情況。這種技術通過發射雷達波並接收其從地表反射回來的信號。利用衛星在不同時間的兩次過境所收集的雷達數據,分析地表反射雷達波的相位變化,從而精確地測量地表在兩次觀測間的微小移動,如沉降或抬升,從而能夠精確測量這段時間內地面的沉降程度。結果顯示,44.7%的城市區域每年的地面沉降速度超過3毫米,而15.8% 的區域地面沉降速度甚至超過每年10毫米,包括北京、天津、合肥和西安等城市。

過度開采地下水是導致全球多個城市嚴重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城市地面沉降不僅是一個地區性問題,而且是全球性的環境挑戰。研究表明,全球約19%的人口正處於由沉降引起的高風險之中。在美國、日本、伊朗等多個國家,也有大量關於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和報道。《科學》雜誌在2022年稱,伊朗超過90%的地區正在經歷地面沉降,全國平均沉降速率高達每年約6厘米;在2007年至2020年間,美國沿海地區 32個城市的年沉降速率中位數在2到6毫米之間,其中多數地區的沉降速率超過3毫米。

由於地面沉降與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影響,到2050年美國沿海大約1000到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被淹沒。而在日本東京,20世紀50年代的地面沉降速度甚至一度達到了每年27厘米的程度。也許,人類倘若任其「陸沉」,「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在未來可能不再是杜撰了。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