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閃亮 理智掂量可信度

香港金管局擬將「虛擬銀行」改名為「持牌數字銀行」,諮詢業界意見一個月,本月底到底。香港政府曾指引入虛擬銀行是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的關鍵舉措,可推動香港金融科技和創新,並能為銀行客戶提供新體驗。民眾對此類銀行仍抱持理智掂量其可信度的態度。

「虛擬銀行」四字是由英文Virtual Bank直譯過來,香港金管局的網頁對虛擬銀行的定義是「虛擬銀行是指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據了解,虛擬銀行通常沒有任何分行網絡,並通過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或獨立的銀行代理以網絡提供遠程服務,也可以通過ATM(通常通過銀行間網絡聯盟)、郵件和電話。因此,虛擬銀行可顯著降低維護分行網絡的成本。

1989年10月1日, First Direct在英國推出了電話銀行服務,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功能齊全的虛擬銀行之一。它是當時的米德蘭銀行的子公司,率先通過呼叫中心提供無分行和24小時服務的概念。美國首批功能齊全的虛擬銀行之一是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FNB),它於1995年10月推出,是第一家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投保的虛擬銀行。雖然SFNB 在最初幾年沒有賺到多少利潤,但它證明了直接銀行的概念是可行的。一些虛擬銀行只專注於在線儲蓄賬戶,為客戶提供比傳統銀行更高的利率。ING Direct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採用者之一,該銀行於1997年在加拿大推出了第一家銀行,其所有者於2010年左右在將其出售之前將其擴展到英國、澳洲和美國等地。

香港的首間虛擬銀行自2020年起開業後,至今共有8間虛擬銀行已營運逾4年,始終未能做到收支平衡,虧蝕連年。最新公布的年報顯示,虛擬銀行去年共虧蝕29.9億元,雖然比2022年度的34億元有所減少,當中以MOX全年蝕得最多,高達7.44億元,令業界關注何時才能擺脫蝕錢命運。有業內人士認為,「虛擬銀行」的「虛擬」二字,常常使人誤以為與虛擬資產有關,或是與一些非法行為扯上關係,甚至有人以為與內地的「影子銀行」相類似。加上近年金融騙案大幅上升,當中大多涉及網上帳戶,令人一聽到虛擬銀行一詞,便聯想到不安全,需保持戒心。也正是為了釋除公眾不必要疑慮,香港金管局才提出改名建議,由虛擬銀行改成「數銀」,以便提高市場信心。

除去名字的原因,虛擬銀行在香港發展遇阻礙還有地域原因。美歐地廣人稀,住在村莊的人需到城市才有銀行,虛擬銀行確實為其提供處理銀行業務便利。但香港地少人多,民眾可輕易找到實體銀行或櫃員機,加上傳統銀行近年紛紛推出手機程式服務,令到虛擬銀行的優勢越來越小,所面對的競爭也越來越大。導致的結果就是有部分民眾對虛擬銀行有興趣亦開設賬戶,但觀望意味濃厚,並不會以虛擬銀行作主要賬戶,且存放在虛擬銀行的資產相對不多。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