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詭譎 各方互留後手

台灣海峽是國際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政經波瀾起伏,越演越烈;而從中可觀察到各方相互制約的力量,局勢詭譎。

今年2月份台灣海巡署14日在金門海域追緝驅離一艘疑涉越界捕魚的大陸快艇時,導致大陸船員2人死亡。截至現在,遺體尚未發還家屬;相對來說,台灣一名現役軍人海釣「意外飄流」到廈門,至今也未有歸期。

據《路透》報導,美國和台灣海軍4月份在太平洋「秘密」進行「不期而遇」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台海軍大約有6艘海軍艦艇參加軍演。相對來看,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新、最先進的航空母艦5月進行首次海上試驗。

大陸近期擴大了「執法巡邏行動」,船艦通過台灣認為「禁止」或「限制」的水域越來越多,整合的的功能也越趨複雜。自2022年8月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的普洛西訪台後,解放軍現在噴射機經常越過台灣聲稱的「海峽中線」,儘管大陸從未承認有這條線的存在;此外,台灣方面領導人認為,中方4月19日片面啟用W122、W123航線,不僅未事先溝通,也影響兩岸民航飛行安全。

從以上頻發的事件看來,台灣海峽的緊張甚至對立的趨勢,受到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尤其美國下半年時值大選期間,陸續增加抗中政策的力度,似難以在短期改弦易張。

剛在大選中獲勝的賴清德對兩岸關係表示,「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並且願意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和中國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在現階段下,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也要重視珍惜彼此的善意,「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

台灣一位退休的副部長級評論人認為,台海不必然一定走向兵凶戰危之途。他依據賴清德具有可塑性,拜登在美中之間建立護欄、特朗普也不喜歡戰爭,加上中國已形成戰略上厭惡戰爭的文化,以及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後的政策改革,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發動戰爭的話將會適得其反等四大因素,預言台海不會發生戰爭。

另外還有分析師觀察到,儘管台海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在賴清德就任之前,北京在展示軍事力量方面「略有克制」。相對來看,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列根號核動力航空母艦,16日上午在完成在日本的任務後,從橫須賀基地出發前往美國,繼任的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將於今年後半期稍後抵達。似也看出美中密切注意台海局勢的發展,且仍有保有「後手」。

總的來說,在台海地緣政治競爭和兩岸互不信任的背景下,許多觀察認為緊張局勢繼續加劇,這些緊張局勢在甚麼時候會跨越彼此紅線,導致公開衝突,令人關切。在此局勢下,台灣新政府如何在壓力下共存共榮,考驗著新政府的抗壓能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