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學生抗議 今昔情勢迥異

美國學生抗議以巴戰爭的示威活動越演越烈,在著名的學運發生地哥倫比亞大學,再次發生學生佔領校舍,紐約市警方在不到一天之內逮捕驅離;洛杉磯加大的兩派學生深夜爆發衝突,校方因而停課;然而,美國其它各州甚至世界各地校園持續發生抗議事件,部分校園可能進入一個燥熱不安的五月。

縱觀全球各國,在哥大四月行動開始之後,在英法澳等許多國家校園跟著進行。從德國到澳洲,從科威特到黎巴嫩,從埃及到拉馬拉,許多學生們佔領校園的中心位置,揮舞著標語牌,呼籲結束戰爭。也許這些學生的抗議無法改變國際政治的詭譎,然而政治人物的壓力更大,情勢也變得更為複雜。

自去年十月以哈戰火爆發之後,挺以、挺巴群眾的對立明顯,雙方相互指責。其中,校園內的猶太學生感到不安。在東北大學,發言人指控,該校的挺巴人陳抗已遭類似職業學生滲透,利用激烈又充滿敵意的反猶汙辱和毀謗,言行顯然越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猶太學生指控遭到阻擋在教室外,影響到他們的受教權;在南加大出現納綷的標記。也因此多位國會議員譴責這些逾越界限行動。

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有許多是從人道主義出發,同情巴勒斯坦無辜被殺的人士,尤其大部分是手無寸鐵婦孺,並指這次以軍幾近種族滅絕的狂轟濫炸,已經大幅降低全球對猶太人悲慘過去的同情,還有評論指責美國部分政治人物及主流媒體雙重標準的偽善;還有人認為,這也可以看出為甚麼TikTok短視頻媒體存在的重要性,可以將主流媒體不播或忽略的議題散布出去,維繫著社會多元言論及聲音。

此次抗議首先在校園內扎營的哥倫比亞大學,在美國學運佔著重要地位(在56年前哥大的反越戰示威中,漢彌爾頓大樓同樣首先遭到佔領),因此更令人關注。在該校阿拉伯裔的校長四月底被傳喚到國會聽證,承諾會嚴肅處理校內安全。此舉似乎更激化彼此的行動,也如同形塑了哥大情勢指標性的意義。

有人比較哥大半個世紀以來兩次學運的異同,相同的是,兩者都有著反戰訴求、通貨膨脹、族群對立等政治、經濟、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背景;不同的是,當年許多教授師長保護學生站在第一線,抵抗警方進入校園;這次哥大的校長處理得更明快,由此也可以看到校長面臨壓力時,角色的轉換有多大,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撇開第一線的抗爭來看,社會勢力的角力普遍存在於美國社會各個層面。其中,透過國會聽證會傳喚精英大學校長,這些藤校最終在壓力下作出不同的回應。學生的言論自由和公共安全如何拿捏,每一方的立場無可閃避。相信未來學者回顧這一段歷史,將會重新詮釋自由與安全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衡量言行的標準。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