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華人穆斯林成「新丁」區議員 何秀賢盼打破種族隔閡建美好東區

新一屆區議員上任3個多月,不少「新丁」議員馬不停蹄落區與市民會面,包括被委任成東區區議員的中學校長何秀賢。由於學校有不少巴基斯坦裔學生,加上作為華人穆斯林,她坦言較容易親近少數族裔,也可擔當政府和相關群體的橋樑,期望成為區議員後,能夠讓社會跟非華裔互相了解,達至真正共融。她形容,肩負雙重身分,要先做好學校的「小社區」,當校內師生都了解明白,便可循序漸進延伸至「大社區」,達至理想的訊息傳遞。面對充滿未知之數的議員生涯,何秀賢承諾會做一位願意聆聽民意的議員,也籲眾人一同協力,共建美好的東區。 

「日後1個7銀錢啊!」、「聽說膠袋好薄!」……街坊手持墨綠色膠袋東拉西扯,一同研究膠袋的質素及耐用程度。一位披着頭巾的女士在人群中穿梭派發單張,細心解釋延至8月生效的垃圾收費,正是中學校長兼在今年初被委任成為東區區議員的何秀賢。
 

何秀賢向街坊派發膠袋及單張,細心解釋延至8月生效的垃圾收費。
何秀賢向街坊派發膠袋及單張,細心解釋延至8月生效的垃圾收費。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華人,只是我信奉伊斯蘭教,好多人都誤會我是少數族裔,問我來了香港多少年,為何廣東話這麼流利呢?」何秀賢澄清,自己是「東區人」,更是基層出身,「小時候在柴灣木屋區、徙置區居住,一直都在東區成長;我同樣由基層一直捱上來,明白他們有好多不同需要。」她分享,在學時已對宗教產生興趣,直至投身社會認識伊斯蘭教,就發現此信仰跟自己心目中的「神」最接近,繼而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她於1999年加入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擔任教師,再於2012年榮升校長,轉眼在校經已25載。

對於突如其來的「議員」身分,何秀賢又驚又喜,「其實我都不比媒體早好多知道,政府公布的當日早上才接到電話。」她指,事前曾跟官員見面,所以有少許心理準備,但真的接到電話,也覺得異常興奮,「這是一份光榮的工作,可以再進一步幫助市民,為政府做多些事。」
 

肩負雙重身分的何秀賢忙得不可開交。
肩負雙重身分的何秀賢忙得不可開交。

 

鼓勵非華裔同學逐步走入社區

何秀賢指,自小喜歡做義務工作,曾立志做老師或社工,「小時候沒有玩具,經常角色扮演,而我較常充當老師,感覺自己也好想教人和幫人。」如是者,「我的志願」夢想成真,何秀賢加入學校之後,不時在社區做義工,現在更被委任成區議員,「做學校有一份使命感,而做社區的感受更大,希望透過做義工接觸和幫助更多人。」她估計,由於學校有不少巴基斯坦裔學生,加上自己作為華人穆斯林,也會更容易親近其他少數族裔,可以擔當政府和相關群體的橋樑,「因為我是華人,政府可直接用廣東話跟我解說,再由我轉達予少數族裔。」

作為校長,為了讓非華裔同學循序漸進走入社區,何秀賢指,學校從他們熟悉的社區入手,讓他們有信心服務市民,才慢慢擴展服務圈子。她指,部分同學不是就讀非華裔主流的小學,或曾受到歧視目光,令他們過於保護自己,也較常負面思考,但當嘗試過服務有安全感,他們也會願意踏出多一步,「要逐步推展,每完成一輪服務就會開始部署下一期體驗。」她舉例,部分學生踏出社區會介意外界目光,故安排他們先到清真寺參與義務工作,因為作為穆斯林,洗刷清真寺是一件「光榮事」,「他們要落手落腳擦地、洗刷外牆,希望他們明白施比受更有益,有服務社會的心,不要抱着少數族裔是弱勢社群的想法。」她常向學生舉例,如果學校沒有工友幫忙清潔,課室及洗手間都不會那麼整潔,「工作沒有低微之分,只有合法與不合法;只要弱勢社群用功讀書,知識也可改變命運。」
 

學生可到清真寺參與清潔工作。
學生可到清真寺參與清潔工作。

 

為了讓非華裔同學循序漸進走入社區,何秀賢安排學生在區內賣旗。
為了讓非華裔同學循序漸進走入社區,何秀賢安排學生在區內賣旗。

 

學習使用膠樽收集機 向街坊講解

肩負雙重身分,何秀賢坦言,要先做好學校的「小社區」,再進一步延伸至東區「大社區」,「當有新政策推出時,我眼前已有幾百位學生和老師,他們也了解明白時,再回家告訴家人,就會是很理想的訊息傳遞。」她指,擔任區議員後,所接收到的資訊量比以前多,既能幫助市民,也對學校有益,如她早前特意學習使用膠樽收集機,發現機器操作容易,也有回贈,但回校跟師生分享,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我不想向市民分享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所以會先試用才向街坊講解,幫到人又幫到自己。」

盡力兼顧校長議員雙重職務

上任後工作多,何秀賢不禁失笑,皆因真的「忙到一頭煙」,如市民會見計劃安排在平日夜晚,但上學日她少不免要出席會議。她感恩辦學團體及校董會給予她空間及包容,讓她暫時放下校務,在晚上或周末才回校加班追趕進度。她坦言,現時要重新學習時間管理,因為官民對區議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每位議員都要參與數個工作小組。她說,工作雖然忙碌,卻如同「速成班」,使議員更快了解各個範疇,「我負責跟進社福界事宜,也要了解不同部門有何配套可以幫助市民。」此外,成為議員讓她學會慢慢「放手」,皆因兩位副校長也快將榮休,有需要培訓更多中層的管理同事分擔要職,「要讓他們多嘗試,吸取經驗,也令自己有時間學習。」
 

何秀賢指,成為議員讓她學會「放手」,培訓更多同事分擔職務。
何秀賢指,成為議員讓她學會「放手」,培訓更多同事分擔職務。

 

何坦言,接下來的工作充滿未知之數,「我們跟民選區議員不同,他們是全職區議員,但我們本身有正職在身,投放在社區的時間必然不同……」如何才是一個「好」議員,對她而言乃最大的學問,「不希望有市民對我們失望,所以又開心又緊張,亦期待接下來的議員生涯。」

現階段除了裝修辦事處,何秀賢指,首要任務是「多聆聽」,「不是議員想做甚麼,而是市民需要甚麼,可能做了100件事,當中只有1件事是市民需要,就沒有意思。」她藉此寄語各位街坊同心協力,共建更和睦的社區,「東區是一個和諧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一同為東區、為香港出一分力。」
 

何秀賢促成了備有穆斯林服裝的非華裔「少年警訊」。
何秀賢促成了備有穆斯林服裝的非華裔「少年警訊」。

 

設穆斯林版「少年警訊」 促進學生融入社會

為了讓少數族裔得到更多發展機會,何秀賢讓學生參與不同制服團隊,更成立了備有穆斯林服裝的非華裔「少年警訊」,促進他們跟社會互動。

她指,不少女同學都有興趣加入「少年警訊」,學校要先協作解決語言及制服的限制,因為不少家長是虔誠的穆斯林,希望子女參與活動也能遵守宗教禮節,「我們收集了英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穆斯林女警服飾,讓官方了解即使是非穆斯林國家,都有相關制服。」女學員可以配備頭巾,也可穿長袖上衣及長褲,家長放心之餘,學員人數也越來越多,「我不希望因為服飾而限制孩童發展,只要處理得宜,也可以有幫助小孩向外發展的機會。」她強調,社會常說追求多元族群的融合,須先了解他們的服裝和飲食,才可以逐一把問題解決。

何秀賢續說,學校也鼓勵學生參加升旗隊,近年更轉用中式步操及升旗方法,因而獲得獎項。她坦言,此舉扭轉了社會對學生的刻板印象,「外界對於非華裔懂得中式禮儀和用普通話說口令感到意外!」她指,希望非華裔學生通過不同活動跟社區互相認識,「要雙向了解,外界不時對他們有負面印象,希望讓社會看到非華裔小孩跟本地年輕人一樣,都渴望參與社區事務,在香港工作和發展。」
 

學生爭相跟何秀賢拍照,氣氛愉快融洽。
學生爭相跟何秀賢拍照,氣氛愉快融洽。

 

何秀賢不希望非華裔學生因為種族及宗教而被局限發展。
何秀賢不希望非華裔學生因為種族及宗教而被局限發展。

 

擬繼續拍短片宣傳 助非華裔了解政策

去年區議會選舉前夕,何秀賢聯同學生和校友團隊,以烏都語、尼泊爾語等少數族裔語言拍攝短片,鼓勵不同族群於區選投票日積極投票。她透露,現時正部署繼續拍攝短片,讓非華裔人士擁有多一個了解政策的渠道。

何秀賢坦言,拍攝時不知道將會受政府委任,也未加入關愛隊,只是有參與撲滅罪行委員會的工作,也是「少年警訊」的顧問,「社會有許多關於選舉的討論,但很多非華裔青年都不了解。當問他們屬於哪個選區、何時投票也沒概念,甚至會告訴我『政治與他們無關』。」她認為,學校是一個教育學生的渠道,也想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應該讓學生知道投票是公民責任,同時也想鼓勵家長。」她強調,非華裔人士也是市民,所以她和師生團隊產生以短片宣傳的念頭,「重要議題應該沿用他們的語言傳達。」

她坦言,是次非華裔人士的投票率也未如理想,有必要多加宣傳,「如果想使他們有歸屬感,發表更多意見及貢獻社會,我們就要做更多工作,令他們更明白自己是香港市民,也可以更了解政府工作。」何預告,現時已開拍第二條片段,希望看到影片的年輕人把訊息傳遞回家,感染更多人。

記者:仇凱瑭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