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田勘 中國)
受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近日中國多地多班次春運列車開啟降速、停運模式等預防性措施,主動規避安全風險。從運輸量看,鐵路運輸至今仍是中國公眾出行的主要方式,其中高鐵佔比又高達64.4%。因此,此次堪比2008年春運的極端天氣逼停高鐵,對旅客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高鐵限速甚至是停運,讓人們的出行變得更艱難,已經導致大量旅客長時間滯留在車站、列車內。這時候,反而是在中國已經被逐步淘汰的綠皮車,並不怕凍雨,仍然能轟隆前行,把高鐵甩在身後,並且保證了按時到達,被網友稱讚,「綠皮車支棱了起來」。
而這也提醒我們,在相關技術問題還不能完全解決的時候,不能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xf9堙A需要有備份選擇。就像使用內燃機的綠皮車在關鍵時刻也能支棱起來,就是一個穩妥的備案。依然採用內燃機作為動力的綠皮車,主要是柴油發電,而不依靠接觸電網。而且,綠皮車速度相對較低,安全風險也相對較小,因此對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的適應性更強。
當然,解決高鐵不耐凍雨天氣的難題,也不只是依賴鐵路,還有航空和水運可以考慮。
總結起來,技術和社會的關係,其實也是一個生活常識問題。人們常說,凡事要有AB計劃。發展新技術,舊的技術和相關設備也不能立即完全放棄。
這正如今天的數字支付已經如此便捷,但紙幣依舊在金融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樣,高鐵時代,也要適當給綠皮車留出支棱起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