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康有戲,但沒用,柯文哲沒戲,但有用

雁默 台灣

如果要我列出「禍台」清單,應該不難列出一個營的數量,約400名。 若依排名濃縮成8人的班隊,李登輝與陳水扁也擠不進這小隊伍,但趙少康在裡面。

將民主商業化,致使台灣社會高度政治化,趙少康不是罪魁禍首,也是禍首。 政論節目雖不是從他開始的,卻是被他做成大生意的。「台獨」既是他的論敵,同時也是他的座上賓,與生意裡不可或缺的金雞母。

現在,趙少康終於擠進「副總統參選人」的位置,郭台銘不要的,柯文哲嫌棄的,趙搶著要。

以下探討三個懸疑:其一是上次未解答的「什麼因素決定柯粉的投票意向」,其二是「趙少康有用嗎」,其三是「柯文哲的挑戰為何」。

意識形態對決 賴大機率當選

走出無意義的喧囂,靜下心評估最終勝負,我認為「選舉性質」是關鍵,此其一。

想贏,藍,白,郭一個都不能少,此其二。 緊抱年輕選民才有機會創造奇蹟,此其三。 侯友宜是在野陣營最大包袱,此其四。 無論勝負為何,柯黨都是贏家,此其五。 郭台銘支持誰,誰就至少是第二名,此其六。

藍白分裂,唯韓國瑜與柯郭合作,方能為在野陣營爭取「立委」多數席位,此其七。 國民黨的選情評估與所持民調不可信,此其八。美國就是只挺賴清德,此其九。

何謂「選舉性質」? 最近的阿根廷選舉是一場救經濟的選舉,性質是經濟方法論,手段是民粹;台灣的換屆選舉性質則自2000年後,每一次都是意識形態之爭——定性為「統獨之爭」 並不精確,嚴格說來是「獨立方法論」──而不是經濟與體制改革。

「獨立方法論」,綠營是簡單明了,藍營是欲語還休。因此只要是意識形態對決,綠營佔優勢,尤其在中美關係丕變後更是如此。藍營失敗經驗豐富,選前一個月的封關民調,若藍營支持度沒贏過綠營15%,都有輸的可能。

反觀非意識形態對決的縣市層級選舉,只要「中央層級」是綠營當家,藍營的贏面都大。

換言之,只要將選舉性質轉變為非意識形態對決,且這次在野陣營「大致團結」,賴清德的勝率才會低於50%。 反之,光憑在野大團結,但選戰性質卻由國民黨主導,並被拖入意識形態對決,贏的機率仍不到一半,更遑論在野分裂。

什麼因素決定柯粉的投票意向?

說到底,在野陣營求勝,重點並不在於六成選民「希望」政黨輪替,而在於六成選民是否有一致的「決心」政黨輪替。

下定決心,需要強烈誘因,對支持者年齡都在40歲以下的柯營而言,「決心=打破藍綠」,但對中老年支持的藍營而言,「決心=反獨反戰」。

趙少康的作用,只是讓藍白更對立,選舉性質更分歧,戰力自然相互抵銷。重點是,趙代表的是深藍,並沒有拓展票源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虛張聲勢,以壓低白營支持度,氣吞小黨。不過很難如願,因為柯粉都很年輕,愈打愈硬,創造奇蹟的意念也愈強。況且,柯粉部分是淺綠,此族群較排斥深藍,趙只會激發柯營的鬥志,而非相反。

因此可以說,只要白營能在氣勢上壓過藍營,賴清德的支持度就很難上升,若情況相反,柯粉會大量轉投賴營。 簡言之,國民黨的「棄柯保侯」愈成功,賴清德票就愈多;但白營的「棄侯保柯」愈成功,賴清德就愈難當選。

柯文哲的挑戰為何?

藍白徹底決裂後,柯文哲面臨藍綠夾殺。儘管柯文哲訴求「打破藍綠,翻新政治」,但他是現實主義者,而不是「夢想家」,訴求的改變是從「利」出發,而不是從「義」,恐怕至今他都沒意識到自己在搞革命,但他的支持者卻覺得是。

想改變數十年累積而成的兩黨政治,絕無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歷史上,革命一次就成功的例子是零,無論濺血不濺血,革命需要經歷一段慘烈的過程,沒有犧牲就不會成功。事實是,柯黨不曾付出過什麼慘烈的犧牲,缺乏革命底氣。

此外,訴求革命的選戰,手段幾乎都是民粹,因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訴求,但柯文哲反其道而行,自我標榜科學、理性,自己又是現實主義者,處處投機,句 句空話,那還搞什麼革命呢?

因此,柯文哲發生了戰略矛盾的問題,凸顯了柯文哲的膽小、投機,意志力不堅,卻又過度自信的性格弱點。

但話說回來,要避免民進黨再度完全執政,柯黨扮演的是關鍵角色,如上分析,藍營堅壁清野的「棄柯保侯」,最大得利者就是民進黨。如果在野陣營的底線是「總統」選舉失敗,「立委」席位藍白也要過半,理性上就得「棄侯保柯」,留一口氣給柯粉,也留一口氣給藍營鴿派。

柯文哲的挑戰是,讓策略符合成本,訣竅就是藉力使力,精準運用「哀兵必勝」的原理以小博大,並儘可能避開意識形態對決。

總而言之,大機率,趙少康有戲,但沒用,柯文哲沒戲,但有用。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