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昨(29日)公布2024年當代藝術作品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佩特里特·哈利來將為博物館的屋頂花園創作雕塑裝置;李昢已接受委託,為博物館的第五大道主館正面壁龕創作四件雕塑作品;董陽孜將為博物館大廳創作兩幅大型漢字書法作品。對於哈利來和董陽孜來說,本次委託創作將是他們在美國的首次大展。李昢為博物館主館正面外牆的創作是她20多年來在美國的首次重要展出。
「屋頂花園委託創作:佩特里特·哈利來」(The Roof Garden Commission: Petrit Halilaj)將於2024年4月29日至10月27日展出。「主館正面外牆委託創作:李昢」(The Facade Commission: Lee Bul)將於2024年9月12日至2025年5月27日展出。「大廳委託創作:董陽孜」(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展期為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4月8日。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arina Kellen French館長兼執行長Max Hollein表示:該館欣喜向大家宣布2024年當代藝術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佩特里特·哈利來、李昢和董陽孜這三位藝術家一向致力破除種種框限,他們的作品將照亮博物館三處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本次屋頂花園的委託創作是此戶外空間專屬創作系列的第十屆,哈利來將打造一件不規則形態的雕塑裝置,給整個空間帶來截然不同的面貌。他的作品植根於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科索沃這個年輕國家(2008年宣布獨立)的歷史,以及他在90年代巴爾幹地區的戰亂中,身為難民兒童掙扎生存的經歷密切相關。哈利來將藝術作為重要的工具,反映和研究個體身份課題、難民流離失所的問題、個人對全球歷史的切入,以及酷兒身份。
李昢的藝術生涯超過40年,為南韓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她以練達的手法,用高度工業化和勞動密集的材料,包括布料、金屬、塑膠、矽膠、陶瓷和玻璃來創作,往往將手工藝實踐和精密科技結合,眾所稱道。她的雕塑經常採用既古典又未來主義的人體形態,表達了隨著時代發展進程,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滅。李昢接受博物館之邀,將為第五大道建築正面的壁龕創作四件包含具象與抽象元素的雕塑作品。
來自台灣的董陽孜是當今專以書法創作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巨幅書法聞名,此次,她將為博物館大廳創作兩件新作。董陽孜的作品將漢字引入與三維空間對話,打破了這種藝術形式在觀念及構圖上的局限性,同時亦保留了書法作為文字藝術之存在的理由。她的作品將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託創作系列的第三屆,其多媒體裝置作品《慈悲的祈禱》(A Metta Prayer)將展至2024年1月7日。
董陽孜自幼習書法,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學士,1966年)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藝術學碩士,1970年)受油畫訓練。在紐約短期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後,她回到台灣專事書法,80年代成名,不因書法在當代藝術中式微而改其志。書寫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選名句,並擴大漢字的結構與格局是她拉近觀眾的關鍵策略。董陽孜的書法借鑑中國古代書法名家的風格,2011年她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為台灣最高的文化榮譽。
上述三件項目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品委託創作系列中的最新作品,博物館旨在透過邀請藝術家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家實踐與博物館館藏之間,博物館現場與博物館觀眾之間建立對話。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來自台灣的董陽孜是當今專以書法創作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照片取自其網站

南韓藝術家李昢在其工作室。 大都會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