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遇過政府冗員太多的困擾。宋仁宗年間,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宋神宗年間,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清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的重要目標,都是裁撤冗員,減輕財政負擔。如今中國又要再次面臨這個問題。今年初,中國政府正式公布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裁減中央國家機關5%的工作人員,各省除縣鄉兩級不作裁減,其他編制也要壓縮。
縱觀歷朝歷代,產生冗員,裁撤冗員,再次產生冗員,又再次裁撤冗員,不斷循環,早成定律。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形式主義使然,治國理政中,每做一件事都增設一個部門,每增設一個部門,都要安排人手,時間長了,冗員也就出來了。二是穩定人心使然,執政者要穩定政權,首先要穩定官員,如果連官員都穩不住,民眾就更難穩住了,所以,官員無論大小,一般不會輕易裁撤,以免人心渙散,政權不穩。結果,政府任命的官員越多,財政包袱就越重。
今天,中國政府雖然不希望重蹈歷史的覆轍,但有一些東西,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僅就目前而言,冗員的產生,除了與歷史相似的原因,也有一些當前階段的現實原因。例如,人口變化因素便是很重要的原因。去年,中國人口減少了大約85萬人。286個大中城市\xf9堙A人口減少的城市有156個,佔了一半以上。2000多個縣域中,只有20萬以下人口的佔了400多個;只有5萬人以下人口的佔了80多個。原本380萬個自然村,實際上只剩下200多萬個,有100萬個自然村已經消失。這些大大萎縮了的城鎮和鄉村,完全可以撤銷或者合併,原有官員毫無疑問屬於冗員。
另一方面,支撐官員薪資的財政收入卻在減少。近年來,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省區,本來就收入不高,隨著賣地收入持續下降,財政日益緊缺,只能依賴中央轉移支付。可是,今天的東部沿海經濟強省也開始勒緊褲帶過日子了,很難完全兼顧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這些地區不能不自求多福,自謀出路,裁減冗員就是辦法之一。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冗員裁減之風已從東北颳起,颳到西部,再颳到中部,「砸碎鐵飯碗」行動開始啟動。民政部數據顯示,國內原有1464個縣中,目前已有31個縣被撤銷,隨著全國人口見頂下降,撤銷速度將會越來越快。
不過,按照高層的要求,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是「精兵簡政」,不是簡單地「精兵」,還要「簡政」。「精兵」是「簡政」的前提,但又不同於「簡政」本身。在機構改革中,除了壓縮編制,還要求官員們盡量減少對民眾和社會經濟的干擾,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機構改革的目的。
問題是,無論中央國家機構,還是各地各級政府機構,每天擔負的管理任務非常多,現在不僅要裁撤冗員,減少人手,還要大家在管理工作中盡量做到「適度」,既要管好,又要不激化矛盾;既要完成上級下達的改革任務,又要不過於觸動各級官員的利益,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預見,中國政府進行的這次機構改革,困難一定很多,阻力一定不少。改革到最後,會不會又一次重復歷史上吏治改革不了了之的結果?現在還不好說。除非從上到下都能抱著堅定的決心,而且有得體合理的方法,善於做到既不引起官員們的反感,又能把改革措施落實到各級黨政機構\xf9堙C否則,再完善的方案,再良好的願望,到頭來都只能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