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部由美國華人高中生張胤博(Daniel Yinbo Zhang)創作的英文詩集《RESONANCE OF WILDERNESS》在美國出版發行。據介紹,該詩集作品由三部分組成,共31首詩歌,圍繞自然主題,通過對自然界中一些小動物、植物及自然景觀現象的描寫所展現的意境,充分表達作者呼籲保護自然的態度,抒寫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種種思想認識。該書出版發行所實現的利潤將捐贈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詩歌能夠凈化人類的思想,繼而以詩明志。張胤博作為一位18歲剛成年的在美國就讀的高中生,以出版自己的英文處女詩集,充分表達他對自然、人與自然及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思考。這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是如何走上英文詩歌創作道路的?這種英文詩歌創作給予了在美華人青少年尤其是還在接受中學教育的學生們具有怎樣反響?美國新銳華文媒體《中美創新時報》對此進行張胤博專訪。
深受中國古代詩人李白和美國當代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影響
張胤博是在中國北京的一所公立學校接受小學教育的,期間特別喜歡閱讀和作文,尤其是模仿一些著名作家故事進行寫作,這自然讓他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文的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後來在中學階段進入國際學校並最終到美國就讀高中。
為何會喜歡上詩歌?張胤博說,他在讀小學時就喜歡詩歌,尤其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對大自然浪漫描寫的詩歌。來到美國上學後,由於有一門課程單元內容是關於詩歌的,這讓他系統地學習到關於詩歌寫作的知識和很多優秀的詩歌作品,同時,也促使他在課堂外自主閱讀很多英文詩歌。這種學習,讓他感到英文寫作詩歌的美妙(其實中文詩歌創作也是如此),特別是英文寫作上不同方式的表達。他還認識到,盡管中英文詩歌創作上的表現形式不同,諸如中國古詩是十分優美的,詩歌語言非常講究的押韻,這對英文母語讀者來說是十分難理解,但是詩人通過詩歌表達的詩歌的內涵及自身觀點這種創作上的目標卻是相同的。他說,詩歌的共性不僅是包含其抒寫的浪漫和語言的簡潔性,更為重要的是詩歌能夠讓人進行思考,進而產生共鳴,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文學形式。
在張胤博看來,詩歌可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諸如小說等文學上的其他表現形式,對內容和思想的表達都有一種限制。但是詩歌卻有別於其他的任何一種文學樣式,它幾乎對一種思想的表達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而是可進行非常自由的進行詩歌的語言表達。這也是他走上詩歌創作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開始學習詩歌創作起,張胤博就將詩歌創作的主題聚焦自然,充分表達人與自然關係。他認為,大自然處在每個人的身邊,而非遙遠的東西。當來到美國就讀高中後,他觀察到各種提倡保護自然的組織及其活動,從而更加堅定自己詩歌創作的自然主題,期望通過以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傳達給更多的人們,繼而來喚起社會對自然的關注與思考。這正是張同學創作詩歌的最大動力。他認為,環境保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對作為一名學生的身分來說,最好的一種參與環境保護的形式就是利用自己最為擅長的詩歌創作來喚醒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事實上,張同學來到美國就讀高中後,更是深受一位著名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深刻影響。他說,在閱讀和創作詩歌的過程中,讀很多這位著名詩人的詩歌。這位詩人創作主題和內容以描寫自然、抒寫自然和思考自然為創作特色。但是詩人卻並認為自己是在寫自然風光,堅持認為自己是在描寫人類而非自然。這位著名詩人通過抒寫自然來影射人類與社會和人類與自然的複雜關係。這是一種非常巧妙創作方法,展現深刻內涵。
張同學認為,自己從最初李白詩歌到現在美國當代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的喜歡和影響,更加清晰地理解他們一種共性,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有關於自然這一永恒的主題讚美與深刻討論,從而也就激勵和啟發他去創作出版這本同樣以表現自然主題的詩歌處女作品。盡管是用英文進行寫作,他認為創作的這部詩集中每一首詩歌時所表現的每一種意境均自然地流露一種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或許這是張同學成長的人生印記。
以保護自然和揭示人與自然關係主題進行詩歌創作
正因為有一種文化的交融,張同學在這部詩集中每一首所抒寫的每一個動物、植物及其他的自然景觀現象,都是被賦予生命和靈魂的。張同學想展現自然萬物與眾不同的獨特行為與思想去表達它們與人一般的靈魂。他說,每首詩的創作過程都是一種浪漫的享受。
這部詩集一首收集了張同學所創作的31首詩歌,一共分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Wonder(奇跡):主要是作者對自然界美的描寫。通過對每一個動物、植物和景觀美的描寫,來抒發自己從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思考,表達自然對人類的幫助與人類能從自然中學到的道理。作者對自然界美的發現與描寫,其本質上也是反映作者在人生成長和詩歌創作道路上的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而且這種自我發現的過程又是十分美麗的。這是很有人生啟發意義的。比如說:《最後一舞》(The Last Dance),作者採用的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形式,具體地描繪落葉在整個飄落過程中的一種淒美狀態,繼而表現其過程中落葉的思想行動,以及我對落葉面對死亡的愜意姿態的觀察,並實現物我相互交融的境界。
第二部分、Reverie(遐想):主要是通過對描寫自然界中的一個動物、植物和景觀所引發自己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這個部分的詩歌創作往往是作者在靈光一現的創作靈感下所創作的。比如說,其中一首詩歌《夢幻航線》(Dream Airlines)所描述的我在夢中飛到太空所聽到的太陽與月亮、星星的有趣交互對話,來表達太陽、月亮與星星各自對人類不同的態度,以及在人與自然所應該擔負的各自責任以及相互關係。作者通過一種夢境的描述卻折射人類與自然乃至整個自然界本身相互緊密聯繫的一個重大命題。無疑,這樣的詩歌呈現一個深邃而博大的意境。
第三部分、Flourish(繁盛):主要是抒寫作者個人的成長,尤其是自己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所實現的直接或間接的成長與思考。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欣賞這部分的詩歌時候,似乎能看到或體會到作者的一種成長過程。另一方面,作者在抒寫這部分詩歌時候,又強烈表現在創作這本詩集中自己想說的、所要表達的思想還有很多內容。諸如,其中一首長詩《青春》(Adolescence)採用一種暗喻的手法,借由一次海上航行的經歷表現作者在整個青少年成長叛逆和領悟的心靈過程。其中包括作者的自我對話、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各種現實問題的高度詩歌語言的表達。讀後,容易引起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家長們的共鳴!
詩歌創作的靈感及其所表現的最高意境均需要來源於生活。今年3月,因張同學堅持用詩歌表達對自然主題的關注與各種思考,並以一種詩歌文筆的工具和力量來創新保護自然,他被聯合國下屬一個公益機構選拔錄取,應邀參加今年聯合國婦女大會平行論壇的一位主題演講嘉賓,重點通過自己的自然主題的詩歌創作實踐,發表數碼創新時代如何保護環境的主題演講。張同學在發言中提出,在21世紀,對青少年一代,應讓他們理解到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並不是那麽的遙遠,投身於自然保護是一個十分重要且不應望而卻步的事情。據此,作為一名高中生,他願意通過熱愛的詩歌創作的形式,來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並由此傳遞和吸引更多的同齡人積極參與到保護自然環境中來。他希望青少年一代均可選擇喜歡和擅長的方式為之貢獻自己作為未來社會和世界棟梁的力量。他呼籲世界中小學教學課程中,更加突出將自然的觀點融合到教學的課程中,如此就能夠讓廣大學生了解大自然所發生的事件,從而使得學生們從小就得以加深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思考和理解。(上)
中美創新時報29日訊/記者溫友平

美國華人高中生張胤博創作的英文詩集《RESONANCE OF WILDERNESS》在美國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