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隨夫姓盛行不衰 保守派高達90%

西方社會崇尚個人主義 ,但婦隨夫姓的現象仍然非常盛行。皮尤研究中心有調查顯示,全國異性婚姻的女性之中,有4/5改隨夫姓。如果以政治立場區分,保守派改姓的比例更高達90%,進步派的比例則只有66%,移民、非裔和西裔女性也通常不會冠夫姓。

《紐約時報》報道,皮尤研究中心4月的調查顯示,在2700多名已婚人士之中,14%受訪女性婚後保留了原有姓氏,當中又以年輕女性居多,18歲至34歲受訪者之中,有1/4沒有跟隨夫姓。另外,在各年齡群組之中,約5%選擇連字姓氏,不足1%自創新姓氏。另一樣有趣地方,有5%男性會冠妻姓。其他機構的數據也顯示,約20%女性會保留娘家姓氏。

婦隨夫姓的現象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而婚後姓氏已經成為國人生活中,另一種在政治和教育方面分道揚鑣的方式,除了保守派和進步派女性的選擇有明顯差別之外,不曾接受大學教育的女性之中,有83%婚後跟隨夫姓,但擁有碩士學位的女性中,只有68%會選擇這樣做。如果以種族區分,白人女性有86%會冠夫姓,非裔的比例只有73%,西裔更只有60%。

總括而言,最不可能冠夫姓的女性,通常都是進步派、曾接受高等教育或西裔。有些年輕女性認為冠夫姓有其實際功能,例如方便處理未來孩子的事情,簡化餐廳訂座程序和水電帳單手續。

35歲的袁艾琳(Irene Yuan,音譯)是冠夫姓的支持者之一,她是中國移民後代,三年前與埃夫蘭(Colin Evran)結婚時,她毫不猶豫地跟隨夫姓,除了因為丈夫的姓氏比較悅耳,也因為丈夫與自己和將來的子女同姓,生活上會比較方便。

哈佛大學研究性別問題的經濟學家戈爾丁(Claudia Goldin)表示,婚後保留娘家姓氏的女性,結婚時通常都年齡較大,而且已經建立個人事業,收入也較高,憑著個人努力在事業上「建立自己的名聲」。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家薩斯勒(Sharon Sassler)也指,現代人傾向遲婚,教育程度一般也比較高,意味更多女性將會保留自己的姓氏。

28歲海地移民後代卡斯特(Olivia Castor)在芝加哥任職律師,她認為「卡斯特」是祖先移民來美後的成就,因此希望尊重家人多年來的栽培,工作上沿用這個海地人姓氏,但婚後仍然會辦手續冠夫姓,以此「擁抱與丈夫的新生活」。

同性伴侶方面,有人認為由於缺乏傳統,同性伴侶的選擇其實更自由。在紐約從事營銷工作的露絲瑪莉(Rosemary)與克里斯蒂娜(Christena),決定將彼此的姓氏以連字符連接,因此兩人婚後的姓氏變成「卡隆那諾斯-派爾」(Kalonaros-Pyle)。

露絲瑪莉與克里斯蒂娜的婚禮7月在墨西哥舉行,有超過100名親友出席。露絲瑪莉表示她與伴侶都希望,未來的孩子可以跟她們擁有相同的姓氏,由於某些州和某些國家對待同性伴侶的規定不一,她們想先採取謹慎的方法未雨籌繆。

除此之外,克里斯蒂娜的父親早逝,兩人想保留克里斯蒂娜的希臘人姓氏。克里斯蒂娜不諱言,稱用連字符連接兩人的原有姓氏,除了涉及法律上的考慮,也摻雜了一點情感因素。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