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建築師學會剛於上月在三藩市舉行年會,其中一項特別節目是與美國華人歷史學會、華協中心(CCDC)合作,舉辦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三藩市華埠:可持續文化認知建築之旅」,重點展示了華埠建築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通過尊重社區所需,將實用與設計相結合,打造多樣與活力的居住環境,成為當今美國建築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美國建築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縮寫:AIA)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並稱為當今世界最權威的兩大建築師學會,AIA總部位於首府華盛頓,宗旨是為建築師提供良好的後續教育、社區重建和其他可持續及提升建築業界規範形象的工作為己任,加入該學會的均是專業建築師,迄今已有260個分會,超過9萬名全球會員。在三藩市莫斯孔尼中心(Moscone Center)舉行的年會,有1萬多人參加,學會特別舉辦華埠遊覽活動,讓會員近距離感受華埠建築的風貌,參觀地點包括獲得該協會大獎的黃顯護遊樂場(Willie Woo Woo Wong Playground)、散房(SRO)、平園、花園角廣場以及中央地鐵華埠白蘭站等經典建築。
全美建築師穿梭古建築群
該學會表示,三藩市華埠是北美最古老的華埠,百年後的今日她依然保持活躍和繁榮,而這種堅韌並非偶然,社區人士積極爭取、良好的土地規劃以及市府的投資,讓華埠在當下經濟緩慢復甦、商業開發、不斷改變的政治藍圖,以及其他可能摧毀這個有著強烈認知社區的危機下倖存。此次遊覽希望讓建築師訪問新舊不同的建築,感受設計與社區的合作是如何讓華埠社區可持續發展下去的。
三十位沒有華人文化背景、來自全美各州的建築師們,在這次遊覽中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華埠建築群中。參觀首站設在華埠的美國華人歷史學會總部,三藩市古蹟保護委員會委員蘇勵妍(Lydia So)先為參觀者講解華埠建築歷史背景。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Malcolm Yeung)則講述社區運動在華埠建築設計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華協中心是大部分華埠公共建築項目的主要運營機構。楊重賢向本報表示,美國建築師學會是全世界的權威機構,大約7年前,其評選三藩市華埠為「全美最偉大的地點之一」,這是對華埠的無比讚譽。而建築又是服務社區重要的部分,建築師應該知道他們所設計的東西如何影響人們。華埠的存在代表了社區力量的堅韌。華協中心很榮幸參與其中。
第二個行程是重點參觀了2021年2月重新開放的黃顯護遊樂場。該遊樂場獲得2022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區域與城市設計大獎。學會介紹了黃顯護遊樂場的歷史,自1927年開放以來,這個深受喜愛的遊樂場一直為居住在華埠附近的各個年齡段的居民提供服務。遊樂場以華裔籃球明星黃顯護的名字命名,長期以來一直是華埠地區為數不多的重要且歷史悠久的開放空間之一,為居民提供急需的戶外休閒活動區域。
「華埠建於1850年,是三藩市人口最稠密、文化最興盛的街區之一。」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使用,遊樂場逐漸顯現出逐步陳舊,在設計以及便利性方面的挑戰。全面的翻新工程在三藩市公園局的倡導下,於2018年推動。它以社區對公園的願望為指導,將景觀與建築無縫地融合成一個室內外中心,讓前來使用遊樂場的民眾感到賓至如歸。遊樂場距離附近的每個角落都只有很短的步行路程,並有公交線路和中央地鐵服務。
斜坡公園三藩市景觀特徵
作為公園近100年來的主要使用者,華埠社區因其歷史重要性和不斷變化的用途,被認為是無可爭議的權威,通過多語調查、研討會以及社區會議收集反饋實用的訊息,反映出華人的特色和遊樂區,而不是面向遊客的展示,這是翻修的首要任務;改善成多層公園的通道也是一個同樣重要的目標。
該公園沿著陡峭的斜坡向下延伸,是三藩市景觀的獨有特徵,遊樂場有三個獨立的樓層:上層為籃球場和網球運動場,中層為兒童遊樂場,下層為社區活動中心,而這三部分均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小路、樓梯和坡道進入,從各個方向都可以接近訪客。上層的一個新廣場還於小巷的入口相連。社區活動中心是室內空間,是社區自己爭取來的又一個例子,他們希望不僅在戶外可以活動,也希望有寬敞的室內環境,供天氣不好的時候使用,設計融入體育活動(打乒乓球)和舉辦社區會議均可的室內開放空間。
在街道上看,建築的窗戶和體育場樓梯擴大了與遊樂場的聯繫,藝術家Julie Chang創作的彩色壁畫引導著整個空間。上方的橋樑擴建可以完全進入籃球場,而以前只能通過樓梯進入。擴建項目還增加了近1000平方英尺的靈活戶外空間,並為遊樂場提供了明顯的陰涼處。
看完散房要教兒女懂珍惜
美國建築師學會評價黃顯護遊樂場的改造是大膽而具經濟效應的舉措,顯示黃顯護遊樂場翻新項目強調了在具有深厚文化根源的地點工作時,全面社區參與的重要性,在重新開放後,遊樂場很快再次成為社區的活躍中心。
第三個遊覽的地點是參觀Clayton Hotel的散房家庭,由華協中心安排,帶著參觀者分兩撥進入樓內,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散房真實的生活狀態,包括共享廚房、洗衣房的樣子。走廊僅可供一個人行走,如果兩個人必須側身,在如此狹小空間下還要爭取包括取信等生活所需。十幾個人走在散房走廊時,場面非常擁擠。一位參觀者表示,參觀散房最大的震撼是如此小的空間,孩子和家人要擠在同一個屋簷下,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相比自宅差別太明顯,他回家會告訴孩子要珍惜生活。
身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會員,蘇勵妍回憶小時候在香港時,曾經和奶奶一起居住過當地的公屋,條件和散房出不多,她認為三藩市華埠散房最大的特點是,這樣的廉租房屋項目是真實有人生活在其中,共享廚房、洗手間等空間,住客的家就在這裡,而像紐約等地方的類似房屋,只是在博物館裡展覽,都不再有人居住。
參與設計此次遊覽的Jensen建築公司是黃顯護遊樂場的設計單位之一。其首席建築師Emily Gosack受訪表示,這是一次很棒的遊覽,與其他的參觀關注建築本身不同的是,這個遊覽講述了華埠社區生活在這裡的人是如何影響設計,使建築變得更有意義。這是她感到非常感恩的,因為建築本來就應該為人所用,受人喜愛。
負責花園角廣場翻新項目的建築公司SWA副董事、景觀設計師華裔李宇中帶領參觀了花園角廣場和平園公屋,講述社區如何爭取新的翻修項目,如何使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在平園有限的空間打造出綠植的走廊,滿足公屋內人們對綠化的需求。
李宇中非常讚賞華埠建築的特色在於有很強的社區參與感,他願意與本地合作,設計出大家真心需要的建築,而不是單純滿足建築師的設計願望,「其實在美國其他地方甚至歐洲,都很難找到像華埠這樣社區感如此強大的地方。」
地鐵站充滿文化認同感
「能夠負責華埠的花園角建築項目讓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李宇中表示剛從台灣來美時,華埠緊密的社區聯繫令他非常驚喜,看到華人在他國異鄉緊密聚集,他願意帶著對社區的欣賞去引領新的建築項目。
遊覽的最後一站是今年初啟用的中央地鐵華埠站,參觀者明白到華埠社區如何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令該項目從無到有,在設計上充分展現和尊重華人文化,包括使用巨大剪紙藝術浮雕,講述多個中國神話故事,令社區充分感受到文化認同。
華協中心資深社區規劃員周耀新表示,華協中心是社區與建築師溝通的橋樑,在這些項目展開時,開始的設計並非都一帆風順,不是每個設計師都尊重社區的意見,很多設計師比較自我,更在意其個人想法,不願聽社區所需,所以就不得不中止合作,直到找到一個熱愛華人文化並懂得聆聽社區的建築師為止。
正值三藩市市中心在新冠疫情後恢復緩慢,亟需更多的人來訪帶動經濟發展。萬人參加為期一周的建築師學會年度大會,正是三藩市急需,華埠也不例外。楊重賢表示,樂於看到有更多類似的大型活動在三藩市舉行,帶動附近的經濟。
參觀者Doug表示,得悉年會有這個遊覽的安排後他報名參加,很想了解華埠,評價這是一個很棒的遊覽。他最喜歡的部分是聽到1906年大地震後華埠重建時,依然選擇富有東方色彩的建築風格,而非現代建築,這才保留了華埠的文化風貌,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他透露已非第一次來三藩市華埠,以後一定會再來,很喜歡這裡,「來這就像來到一個不同的國家,這裡與加州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同。這裡的建築好看,食物好吃,人們也都很友善。」很多人遊覽後反饋說,這是一次大開眼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