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結造成精神壓力 亞裔學生心理健康堪憂

研討會嘉賓。記者王蔚攝

5月10日晚,史丹福大學醫院的胡佛醫療大樓舉辦了一場關注亞裔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電影觀摩研討會,放映了以亞裔學生升大學為題材的紀錄片《Try Harder》。談話嘉賓和20多位觀眾就亞裔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家庭關係以及心理健康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活動由史丹福大學亞洲健康研究和教育中心與史丹福健康圖書館、美國醫學女性協會和亞洲健康服務機構合作舉辦。會議邀請的四位談話嘉賓是《Try Harder》導演兼製片人Debbie Lum,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臨床教授、醫學院學術副院長Rona Hu,《Try Harder》紀錄片中的人物Kian Mojabi,以及Laugh It Out Hub的聯合創辦人Cathy Zhao。史丹福大學醫療保健媒體關係高級經理Lisa Kim主持了討論。

《Try Harder》紀錄了三藩市洛威爾高中(Lowell)學生在申請大學前後面臨的壓力和心路歷程,揭示了大多數亞裔美國學生對進入一流大學的夢想、焦慮以及遇到的挫折。導演Debbie Lum回顧了片中那些學生經歷的壓力,尤其是被夢想大學拒絕後或沒能進入原本應該進入的大學,所體驗到的沮喪挫敗感、失去自信等負面情緒久久不能消泯,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亞裔家庭普遍具有名校情結,如何克服亞裔文化的障礙是一大挑戰。

Rona Hu博士特別指出,進入什麼級別的大學跟未來事業成功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她舉例,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甚至沒有從一個普通的大學畢業,名校史丹福畢業生Elizabeth Holmes因其血液檢測公司犯下欺詐罪而獲刑。她說,亞裔或有些國家傾向於把進名校當作事業攀升的重要台階,將成功之路視作「梯子」,認為抽掉或錯過一個階梯就會跌倒下滑甚至前功盡棄。而美國人更多的是把事業看作「山」,登山可以有不同的路徑,並非只有一條路才能到達頂峰。攀梯子帶來更多的壓力和競爭,而登山更具有協作性和可持續性。

Hu博士還指出,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部分,亞裔要意識到尋求精神心理支持或治療並非可恥。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交流管道暢通,家長不要展示高壓和強勢的一面,而是要表達更多的同理、同情心。

在《Try Harder》片中出現的Kian Mojabi當年是洛威爾高中的學生,他經歷了被多間名校拒絕的打擊,經過多方面的調適,終於克服了挫折帶來的消極心態,在加大某分校四年的學習讓他建立了自信和專長。他回首那段灰暗的日子,深深自責自己不夠出色,擔心讓父母失望,但父母的鼓勵讓他獲得了心理支持。他最終意識到,弄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是至關重要的。

華裔喜劇新星Cathy Zhao以自己在中國成長的經歷,分享了亞裔學生面臨的「名校」、「成功」等文化價值觀的壓力。她認為,華裔傳統中有嚴肅的成份,更需要用幽默、大笑去化解壓力、焦慮、不安或挫折。她創辦幽默俱樂部,經常通過演出和培訓活動來幫助弱勢群體家庭的孩子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會議還談到,研究表明,與美國的非西班牙裔白人青年相比,亞裔美國青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相似,但也是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最少的群體之一,而且其心理健康需求未得到滿足的程度高於白人青年。本報記者史丹福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