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方式數十年未改變 聯邦貧困線被指已脫節

據普查局數據,去年全美有11.6%民眾生活在聯邦貧窮線以下,但專家指出,目前計算貧窮線的方程式已不合時宜,真正的貧窮人口應該更多。 資料圖片

嚴重通脹導致民眾生活困苦,專家建議政府調整沿用多年聯邦貧窮線,提升這項數字的參考意義,原因在於現有的計算方式仍以食物開支為主,但民眾負擔最重的其實是房屋開支,統計不能與時並進的話,官方無法掌握實情,也無從幫助真正有需要的民眾。

《今日美國》報道,普查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有11.6%的民眾生活在聯邦貧窮線以下,但專家相信真正的數字可能更多。知情者解釋,官方在1963年制定統計方程式時,將界線定在「最基本食物開支3倍」,然後將家庭稅前收入與此對比,按照這個標準,4人家庭去年收入低於2.75萬元便在貧窮線以下。

專家表示,普查局雖曾按照通脹調整貧窮線,但參考食物開支的原則卻未改變,因此已與時代脫節。非牟利機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的項目主任賈羅絲(Beth Jarosz)表示,現代人大部分開支用於住屋,因此政府的概念已「非常過時」。學者也表示,如今房價和租金不停上升,官方需要與時並進,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W Madison)的公共事務與經濟學教授斯密丁(Timothy Smeeding)便說,即使是貧窮線以上的家庭,現在也無法讓子女進入中產階級,寒門子弟的發展空間極為有限。

但也有論者表示,貧窮線影響民眾申請房屋、食物、醫療等各類福利的資格,變動的話容易牽一髮動全身。根據國會研究處資料,過去10年來聯邦政府以此作參考,每年向基層家庭撥出的福利和服務經費超過千億元,因此體系相當龐大。此外不同州份的福利援助政策也有差異,部分州份民眾即時在貧窮線以上,也可領取食物或醫療援助,因此不能一概而論。部分專家擔心,一旦調整計算方法,或會令全國貧窮人口突然急增,繼而引發政治後果,因此民選官員推動改革的意願並不強烈。

普查局在2011年曾推出「補充貧困準則」(Supplemental Poverty Measure),在原有標準以外加入居住成本,希望更準確反映現況,不過此標準在定義上已計算政府援助的影響,所以未能適用於福利的審批。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