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新冠疫情消退後就業市場雖逐漸復蘇,但通貨膨脹卻令低收入民眾難以餬口,需往食物銀行領取救濟,但是慈善機構僧多粥少,很多人被迫空手而回。
美聯社報道,以首都華盛頓的「城市麵包」(Bread for the City)機構為例,志願者原準備在感恩節前派送1.2萬份餐點,供應量已比新冠疫情前增加了20%,但排隊人數仍大超預算,機構送出1.6萬份餐點後,被迫提前3天結束活動。「城市麵包」首席發展主任代表多姆(Ashley Domm)慨嘆,民眾在寒風中排隊數小時,只是為了領取一份免費火雞和50元購物 ,機構不能讓街坊窘困,為了避免社區遭受二次傷害,唯有縮短活動的時間。
類似的情況在全美各地都有出現,不少民眾以為3年疫情消退後,今年的感恩節可迎來轉機,但通脹卻令很多人停留在貧困邊緣。智庫組織「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9月份曾有報告顯示,截至今年夏天,平均每5名成年人中便有1人家中糧食不繼,比例與疫情爆發首年相若,比去年卻大幅增加,其中非裔和西裔民眾處境尤其困難。
政府估計,今年的糧食價格升幅將在9.5%至10.5%之間,無論是基層家庭還是食物銀行,都發現預算越來越吃緊,聯邦政府的抗疫紓困計劃終止後,民眾的困境更變本加厲。其中1名領取救濟的人表示,疫情期間大家失業,現在雖有工作卻入不敷出,生活依然艱苦。
加州屋崙食物銀行負責人奧斯菲特(Michael Altfest)也說,隨著通脹持續,社區的賑濟需要比疫情前反而高了50%至70%,約30%民眾是首次向他們求助。
奧斯菲特舉例說,今年雞肉價格貴了1倍,由每磅78仙變成1.64元,火雞價格亦上升了21%,不少人被迫節衣縮食。路易斯安那州的食物銀行負責人曼寧(Mike Manning)也說,現在不少人身兼數職,但大部分收入用於交通費用,實際增加的收入有限,只能向慈善組織求助。
「大芝加哥食物銀行」主管康韋爾(Jim Conwell)承認,不少機構雖然增加了預算,但通脹沒有緩和跡象,同行之間就像跑馬拉松般只能苦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