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丁文妍紐約報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即使身在異國他鄉,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白月光」。今年23歲的林嘉雯,雖從小移民來美,甚至曾為了學英語而待在幾乎完全無中文的環境,但如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希望將中華文化之美,如漢服文化等,帶到世界面前。
「我在堪薩斯5年,沒有機會接觸或學習中文。」10歲隨著父母從福州移民來紐約的林嘉雯,僅僅在這座城市呆了3個月,父母為了讓她快速學好英語,便帶著她去了堪薩斯一個沒有任何華人居住的小鎮,這一去就是5年。林嘉雯喜歡中國文化,但對中國歷史又不了解,只能在休閒室看電視劇慢慢探索。
再次回到紐約已是2015年,順利升入大學後,她交了許多朋友,在讀研時也選擇了對外漢語的專業。林嘉雯表示,自己的專業需要邊學邊教,而學生們往往是大一新生,有時也有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大部分是外國人,也有說廣東話的華裔。」林嘉雯說,在大學中選擇修習中文的學生並不是特別多,一個班大概有10到20人左右,都是因為真的很喜歡才會來學,「哪怕他們一開始聲調亂七八糟,但都非常有耐心在學。我聽到他們能發音正確流利地說出漢語的時候,覺得非常自豪。」
根據林嘉雯所在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中文部門的官方數據,中文部門目前有100個專業,每個學期有大約500個學生參與課程。
教習中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中國文化,往常的文化課中,經常提到的是大家熟悉的書法、麻將等,但在今年6月的暑課中,林嘉雯靈機一動,「我們的漢服這麼美,正好我也有,為什麼不能拿出來給大家看一下呢?」
穿著一身唐製漢服,拖著行李箱的林嘉雯6月28日那天踏入了教室,「所有學生轉過來看我,我整個臉爆紅。」她笑著說,除了給學生們播放了漢服走秀的視頻,她的行李箱內還準備了4-5套另外的服裝,可以試穿及展示。由於第一次談論新的領域,她沒有太過深入,只講了3種最常見的漢服型製——唐製、宋製和明製。
然而,對於林嘉雯來說,在課堂上教學漢服文化,只是一個開始,她希望的,是華裔能驕傲地穿著漢服走在街上,也沒有人會將這些服裝認錯。有一次,她穿著漢服走在路上,收到很多誇讚,但竟然有人問她是否穿的是穆斯林的裙子,讓她十分難過。
課堂中,林嘉雯問:你們覺得中國人為什麼要穿漢服。有個學生回答:因為好看。「我就說對啊,這麼好看為什麼不穿出去啊。」林嘉雯說道,「我感覺我們國人真的好害羞啊,漢服這個東西在紐約華人圈已經不算小眾了,但大家還是沒那麼願意展示、接受。」
林嘉雯表示,自己有時候並沒有穿一整套漢服,哪怕只穿一個下裙,就會被問「你要去參加什麼活動?」,這讓她感到反而是一種文化的不自信,但她強調,自己穿漢服的第一反應就是好看,第二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的文化,並不一定要什麼場合才能穿,「但華人骨子裡也許會有些內斂、低調或不自信,這是我們的東西啊,為什麼印度人平時穿他們的傳統服飾就沒有人說,那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呢?」
近年來,漢語等文化越來越多在海外被接納,許多社交媒體上的博主穿著漢服在各種著名景點拍照、錄視頻,林嘉雯稱自己看了非常開心,她表示,這一輩的華裔應該「支棱起來」,比如紐約有各種各樣的節日遊行,大家可以「有錢的給錢支持一下,沒錢的穿上漢服走一走。」她認為現在缺乏的就是在大眾面前「亮眼」的機會,「別人看到了,文化輸出才是真的做到了,在家裡永遠不會被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