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住平衡,發展核心

(胡孟青)

  香港過去多年的發展,只高度集中在維港兩岸,當城市規模大到一個點,「職住分離」現象帶來沉重的交通負荷,一直是香港塞車問題的痛點。白天人山人海,晚上變了死城,亦有違城市平衡發展的理念,導致資源運用失效。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批評過,過去半世紀香港的城市規劃工作「未能達致職住平衡、自給自足的目標」,點出了過去城市規劃的盲點。

  早前提及過港島太古城屬典型追求職住平衡的局部示範作,以地產發展商之遠見,辦公大樓、康文設施、購物商場一應俱全,未來的城市規劃,必須追求更極緻的「職住平衡」目標,構建十分鐘步行生活圈,每個地區均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滿足同區大部分居民需要,徒步或踩單車即達工作地,減少因交通堵塞帶來的空氣污染。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追求可持續平衡發展的出路,將會增加二百五十萬人口,提供約六十五萬個工作職位,單是昨天提及的「新田科技城」區內目標就要增加近十五萬個職位。但目前擬建住宅只有四萬七千個,供應嚴重不足,應大幅增加商住發展用地,住宅量最少要達十萬伙以上。另外,打造智慧型優質宜居宜業社區,少不得一系列的生活配套:醫院、學校、商場街市、康文運動及其他社區設施均需一應俱全。規劃署前署長、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早前出席灼見名家論壇上,劃出了發展願景,相信未來區內職位增長將遠大於人口增長幅度,可實現當區職住平衡。通過改造棕地及祖堂地,把現時不足一百萬居民人口的新界北部土地資源發展,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只要港人團結同心,城鄉就可共行。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教授邱勇亦指出,職住平衡講求職位與人口匹配,外國例子顯示,社區要有一定規模才適合推展職住平衡,換句話說,如北都區只著重個別行業如物流及創科,將來一旦經濟結構改變,就很難維持職住平衡,解決方法可參考新加坡緯壹科技城One North、三藩市灣區Mission Bay、研發(R&D)用途與非研發(non R&D)用途(例如住宅、教育、商業)並行的混合式平衡發展,上海創智天地及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就已率先效法這個模式。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