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物碰觸敏感題材 社會價值觀恐長遠改變

兒童讀物市場正經歷重大變化,涉及性小眾、無證民、少數族裔主題的書籍明顯增加,銷量也大升。paradise圖片

本報訊

兒童讀物市場正經歷重大變化,對女性、性小眾、無證移民、少數族裔持同情態度的書籍明顯增加,其銷量也大幅上升。有評論指責,幼童並不適合接觸這些題材,相關讀物的作者只是希望透過家長,向下一代灌輸另類思想,長遠改變社會價值觀。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過去1年推出的不少兒童讀物,往往用上《覺醒寶貝》(Woke Baby)、《父親和爸爸》(Daddy & Dada)等意識形態鮮明的書名。而在另一些例子中,則包括第一夫人吉爾(Jill Biden)執筆、講述總統拜登生平故事的插畫書,以及副總統賀錦麗的傳記,似乎想為民主黨領袖樹立正面形象。除了書名之外,相關讀物的文字也令人吃驚,例如《覺醒寶貝》便寫道,「覺醒的寶貝向天空舉起拳頭。覺醒的寶貝呼喊著公義」,敘事手法和傳統童話截然不同。
業者形容,在新冒起的各類主題中,涉及種族的書籍佔比最大,在其中一段高峰時間,亞馬遜10大暢銷榜當中的7本書以此為題材,龐諾書店(Barnes & Noble’s)的10大排名當中,這類書籍也佔了9本。與美加1200家書店合作的有聲讀物公司Libro.fm曾在6月表示,相關書籍的銷量按月上升了5倍。以一本名為《白人脆弱》的作品為例,出版商企鵝青少年讀者最初只將印刷量定在5萬冊,後來發現銷量和預售成績理想,再額外增印了10萬冊。
對於連串現象,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學者布查(John Butcher)批評,這類書籍是在宣揚「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匹茲堡博恩特帕克大學(Point Park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奧夫曼(Sharna Olfman)則說,上述部分書籍以0至3歲的孩子為對象,但幼童其實只能感受別人的情緒;到5至11歲才會同情別人身處的環境;11歲之後才逐漸明白政治理念等抽象概念,因此這些書籍並非為幼童而設,其實只是吸引家長,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美國